大阪的前世今生—近代大阪的輝煌與滄桑

2015-08-02 20:00

? 人氣

「大阪都構想」在上半年5月17日舉辦的公民投票中以0.8%的些微差距被否決,由大阪市長橋下徹(Hashimoto Toru)於2010年提出的都構想案,在5年間紛紛擾擾的議論中,自此畫下句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阪都構想是時任大阪府知事的橋下徹於2010年所提倡,主要目的在消除大阪府市二重行政的問題,其透過廢除大阪市並將其行政區域由現行的24區重劃成5特別區,如東京都23特別區一般,將市民的教育、醫療及福祉等服務,自大阪市下放至5特別區,大阪都與5個特別區最終將如東京都與其23個特別區有著相同之地位,並實現真正的地方分權制度。

本文將回顧大阪都構想的前世今生,剖析其誕生的背景與終結的原因,並試著提出其反映的全國行政問題,以做為任何巨型都市升格的借鏡。

訴諸數據的府市統合效益

根據大阪市政府的估計,市行政重劃與新行政大樓建設的綜合費用初期約680億元,移行後的運用經費每年也需至少20億元,在此背景之下,正反雙方對大阪都構想產生的效益相持不下。

以大阪維新會主導的贊成派認為,自2017年正式移行開始至2033年的17年間,所產生的綜合效益扣除初期費用還有約2700億元,其中前5年雖然難逃赤字的問題,但在重複行政消解及人事費用壓縮的情況下,第6年度開始達到收支平衡,而至2033可產生每年約290億元的收益。

然而以自民黨為首的反對派批評,贊成派的主張必須基於大阪市維持在每年約2%的經濟成長,以及稅收每年持續增長100億元,然而這種假設實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此外,反對派也認為贊成派不該將市營地下鐵民營化的效益包含在府市統合之內,並又掀起另一波關於市營地下鐵民營化時機的論戰。

無論是贊成派主張的年利益達290億元,或是反對派認為的年綜效僅1億元,根據民調顯示,對於大阪市民來說,在不了解計算根據的情況下,都是難以理解且不具說服力的結果。

大阪都構想的誕生

大阪都構想的成立一波三折,以2012年成立的《大都市地域特別區設置法》為基礎,大阪維新會提出的《都構想制度案》(即「特別區設置協定書」)於去年10月在大阪府及大阪市議會被否決,在被廢案的危機下,今年3月在公明黨接受大阪維新會訴諸公民投票的請求之下,最終於大阪府市兩議會闖關成功,並於同年5月舉辦公投。

根據統計,投票當日具投票權者共約210萬人,投票日前夕,橋下徹選擇回到了大阪古代南區的難波進行街頭演說,這裡曾是其當初踏入政界參選大阪府知事第一次舉行街頭演說的地方,在此其回顧這7年間在政界的種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