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聲專文:日本珍肴海參腸

2015-07-15 06:00

? 人氣

用海鼠製成的海鼠子。(李長聲攝)

用海鼠製成的海鼠子。(李長聲攝)

吃什麼補什麼,這種飲食觀大概在地球上不多見,應算作中華文化的精華……之一。那麼,吃海參補什麼呢?明人隨筆《五雜俎》有雲:「海參,遼東海濱有之,一名海男子。其狀如男子勢然,淡菜之對也。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名海參。」哦,自有可補之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海參,日本叫它「海鼠」,其實這也是中國的叫法,但其形如鼠,終不如參,聽著就補養。《寧波府志》描述它,「無首無尾無目無皮骨,但能蠕動,觸之則縮小如桃栗,徐復臃腫」。撈來了海鼠,用淡水煮掉鹽分,這樣乾得快。待涼後用尖刀剖開,去掉內臟,然後曬乾或燻乾,乾燥得相擊有聲為上。這些乾巴巴的僵屍,日本叫「熬海鼠」,才是我們在市場上觀賞的海參。倘若分下工,鮮者為鼠,乾者為參,或許就免得我們的腦子裡沒有活海參的形象。18世紀末印行的《日本山海名產圖繪》當中有兩頁圖,一頁是捕撈海鼠,一頁是製造海參。日本人很會畫天工開物似的圖,而且有漫畫之趣。

(資料圖:捕撈海鼠/騰訊大家網)
(資料圖:捕撈海鼠/騰訊大家網)

海參是棘皮動物,生息在海裡,大約一千五百種,日本近海有二百來種。能食用的海參六十多種,從熱帶到寒帶四十來個國家在捕撈。有疣足的叫刺參,無疣足的叫光參。北海道產「真海鼠」細長,疣足多而翹然,勝過青森產,更不是關西產能比的,尤為中國人珍重,至於理由,好像日本人至今也莫名其妙。甲午戰爭過後,除了沖繩、鹿兒島兩縣,從北海道、青森到佐賀、熊本等二十四府縣都出產海參,帶刺兒的,供戰敗的我大清子民享用。「真海鼠」以體表紅褐色為高檔,通體黑色則便宜,暗綠色居中。聽說過去中國人喜好黑色的,日本人特意用艾蒿染黑,但現在中國人喜好紅褐色的了。大米、蘋果什麼的,日本貨往往比中國貨貴得多,惟有海參長國貨的志氣,中國產比日本產貴,以致北方店家大都把北海道產、青森產標為「遼寧海參」。《五雜俎》說「遼東海濱有之」,清初詩人吳偉業說「產登萊海中」,這兩處自古是海參產地,不過,天然資源趨於枯竭,那裡已變成兩大養殖地。中國養殖海參的產量超過全世界捕撈量,多得賣不掉,也惠及平民,小補聊勝於無。

《古事記》是日本最古老的史書,完成于唐詩人杜甫誕生的712年,我們有周作人的譯本。那史書寫道:「天宇受賣命送走猿田毗古神回來了,乃悉聚集廣鰭狹鰭各種魚類,問它們道:『你們肯給天神的禦子服務嗎?』種種的魚都說:『我們給服務。』惟有海參不說話。天宇受賣命乃對海參說道:『你這個嘴,是不會回答的嘴嗎?』便用懷劍把它的嘴拆裂了。所以現今海參的嘴都是裂開的。」天宇受賣命是女神。天照大神鬧情緒,躲進岩洞裡,世界便一片黑暗,這個女神就在洞口大跳脫衣舞,陰戶也露了出來,八百萬個神狂笑,天照大神也探頭看,於是天下重光。奉之為演藝女神,日本的各種演藝不免都有點色。所謂服務,就是問:天照大神的孫子下凡,你們願不願意給他當盤中餐?這個神話使日本海參的形象變得沉默寡言,幾乎不主張什麼。不過,日本還有句諺語「吃油炸海參」,那可就粘粘滑滑,比喻說走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