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輝達H20被封殺的那一刻,美國科技戰的代價,也正開始被計算。不只是輝達單季吞下55億美元損失,整個美國半導體產業——從設計到設備——正集體陷入政策風暴。應材、科林研發、KLA等設備大廠,因新一輪出口限制與關稅政策,預估將損失逾10億美元。
美國政府試圖藉由技術封鎖減緩中國的發展腳步,但從實際衝擊來看,第一波被重擊的,是它自己的半導體業。
一紙禁令,讓AI龍頭慘吞55億美元損失
根據彭博報導,美國商務部已通知輝達(Nvidia),其H20晶片未來出口至中國將需取得出口許可,且該限制「無限期有效」。儘管H20是輝達為符合先前管制規範而特別設計的降規版本,但美方仍認定其具備軍事應用風險,可能被中國超級電腦採用,因此將其納入最新禁令範圍。
這項政策變動直接導致輝達在第一季財報中提列55億美元損失,涵蓋庫存、採購承諾與相關儲備成本。分析人士指出,這項禁令可能終結輝達在中國AI市場的銷售,而該市場一度是其重要營收來源。
這不只是技術問題,更是政策風險的體現。企業難以預測何時產品會被封殺,也無從規劃如何調整策略。當禁令可以因「可能用途」被無限上綱,美國科技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經營,就永遠處於高風險狀態。
關稅與管制雙壓,美國晶片設備商也中彈
晶片業不是只有設計端。根據路透,美國政府同步擬對半導體製造設備加徵懲罰性關稅,預估將對美國主要設備供應商造成每年超過10億美元的損失。
根據路透報導,應材(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和KLA等三大設備商,各自面臨約3.5億美元的潛在損失。除海外銷售減少,業者還須面對轉換替代供應商所增加的成本,以及應對複雜關稅規定的合規負擔。規模較小的廠商,如Onto Innovation,也預計會損失數千萬美元。
這些預估由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與業界高層在華府與政府官員的閉門會議中提出,顯示即使最終稅率與適用範圍尚未明朗,產業已為最壞情境備戰。出口管制加上高關稅,雙重壓力正逐步掏空美國設備業的中國市佔與營收動能。
美國科技產業正進入「高代價時期」
美國的策略很明確「減緩中國技術發展,守住自身優勢」,方法是出口管制與懲罰性關稅雙軌並進,但這種圍堵策略是否也在削弱美國自己的產業競爭力?
從輝達到設備商,首當其衝的都是仍處於技術領先地位的美國公司。當政策不斷加碼封鎖,企業要不得撤出中國,要嘛得被迫收縮海外布局。市佔流失、創新減速、長期成長性被壓縮,這些都正在發生。
這場科技戰不再只是外交或地緣政治議題,而是實打實的商業戰。企業所承擔的風險正在加重,決策變數愈來愈大。今天是輝達,明天可能是記憶體、材料、甚至成熟製程的設備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