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騰飛固然離不開全球化,但更離不開14億人的苦幹。更好的選擇是完善規則,而不是實施無差別關稅戰。
一、奮鬥與機遇的交響:中國經濟成就的真相
近日,一段影片在網上流傳。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在演講中指出:包括蘋果在內的跨國企業去中國,並非因爲通常所說的廉價勞動力,而是因爲「中國在職業技能方面非常非常深厚」,擁有大規模的高素質勞動力。
庫克這觀察一針見血,點明瞭中國製造業的核心優勢:高技能人才的大規模積累。據世界銀行統計,中國在2020年已擁有約8億熟練勞動力,其中高技能人才佔比顯著上升,遠超許多發展中國家。正是這種勞動力優勢支撐中國成爲「世界工廠」,也推動了電子資訊產業、船舶製造業、工程機械、高鐵與軌道交通裝備、家電產業等諸多領域的全球領先。
完善的產業生態鏈同樣關鍵。以智慧型手機爲例,中國不僅生產全球70%以上的手機,還形成了從晶片設計到組裝的完整供應鏈。根據中國工業和資訊化部數據,2022年中國電子資訊製造業收入達14.1兆元,佔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一。這種產業生態鏈的形成,離不開市場活力、政策支持,更離不開億萬普通勞動者的智慧與汗水。2023年,中國電動車出口佔全球35%,正是這一生態鏈的生動寫照。
這正是中國幾十年來經濟高速發展的祕訣之一,並不都靠全球化,更不像一些人說的都靠佔美國便宜。中國經濟的騰飛固然離不開全球化,但更離不開14億人的苦幹。所以我不同意否定一切,尤其不同意否定14億人的努力。從「十年浩劫」結束時遍地的文盲半文盲,到今天讓庫克都刮目相看的大規模的高素質勞動力;從全盤計劃經濟,到全世界刮目相看的完善的產業生態鏈支撐起來的市場體系,這是14億中國人的成就。這一切來之不易。世界給了14億中國人機遇,14億中國人也付出了自己的血汗。中國經濟成就的軍功章,一半歸於世界尤其歸於美國,還有一半應歸於中國人自己。看不到14億中國人的付出,是妄自菲薄;把中國經濟成就全歸於佔便宜甚至坑蒙拐騙,更是對14億中國人的污衊。
二、無差別關稅戰:現代版「連坐法」
現在人稱「東大」,其實在我看來有兩個「東大」:森嚴的廟堂而外,還有一個更廣闊、更沉默但更真實的「東大」,那就是14億普通中國人。我是普通中國人的一分子,我的利益、我的情感、我的立場永遠只在普通中國人這一邊。所以我不能接受對於普通中國人的否定與污衊,這也是爲什麼過去那麼多年,我一直激烈抨擊「支黑」的原因。中國是有問題,這我從不否認,過去多少年我從不放棄批評並付出了較大代價,但我認爲所有中國問題需要的是解決方案,而不是對14億人的否定與污衊,不是基於逆向種族主義的歧視、排斥與仇恨。這種歧視、排斥與仇恨,根本不是爲了解決問題,而是爲了煽動文化戰爭乃至更嚴重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