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社會差距擴大與經濟模式快速轉型,ESG(環境、社會、治理)早已不再是企業行銷的口號,而是攸關企業生存與競爭力的關鍵要素。長期以來,企業對ESG的實踐多半集中在慈善捐贈或短期專案,將NGO視為單純的資源接收者。然而,這種單向輸送的模式,不僅侷限了ESG影響力的深度與廣度,更難以真正產生具體而持久的社會價值。
因此,企業與NGO之間的關係亟需轉型,從「捐助者與受助者」邁向「共創夥伴」。透過制度化、共識化與系統化的協作機制,雙方得以共同設計、實踐與衡量長期的社會影響力,為ESG注入可持續的推動力。
近期由國發會委託趨勢民調舉辦的「打造 NGO 與企業共創的永續未來」論壇,集結了企業與NGO代表,圍繞ESG與永續議題進行深入對話與策略討論。論壇中,與會者一致認為,唯有建立在資源互補與專業分工的基礎上,企業與NGO才能有效整合優勢,擴大社會影響,並在環境、社會與經濟三者之間取得動態平衡。這場座談不僅凸顯跨界協作的急迫性,更深化了一項關鍵認知:ESG不只是單位責任的延伸,更是一種跨部門、跨領域的協作新典範,其能否成功,關鍵在於是否具備結構性、長期性的系統設計與行動機制。
包容性成長:健康平權的實踐
健康平權是ESG中社會責任的重要面向。然而,在資源分配不均的社會中,弱勢族群往往無法獲得足夠的營養與健康知識。以佳格集團為例,該企業不僅透過物資捐贈回應社會需求,更與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中華民國營養公會全國聯合會等NGO與學術單位合作,在偏鄉地區推動健康飲食教育。透過營養課程、飲食指導與健康追蹤機制,佳格不只是捐贈者,更成為提升在地社群健康素養的推動者。
這樣的轉變,顯示企業若能超越傳統捐助角色,轉向長期、系統性的合作模式,不僅能深化ESG行動的社會價值,也能強化企業品牌信譽。當企業將ESG融入核心業務思維,以策略方式參與社會創新,便能真正實現包容性成長,為永續發展奠定根基。
創新驅動:科技賦能社會轉型
在ESG實踐路徑上,科技不應只是企業內部優化流程的工具,更應成為企業與NGO攜手創新的關鍵驅動力。全球社會創新股份有限公司(GSI)正是一個典範。該公司運用科技平台與數據分析,將企業資源與NGO的在地行動力整合,使ESG實踐更具精準性、可追蹤性與持續改善能力。
例如在遠距醫療、高齡照護與食物銀行等領域,GSI透過大數據連結資源與需求,使企業ESG行動更有效率,也提升了NGO的執行力。此種科技賦能的合作模式,突破了傳統公益短期、零散的限制,展現了科技如何促進社會創新與結構性改變。當企業與NGO能以科技為橋梁,協作設計永續解方,ESG便能從理念走向制度化、規模化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