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關稅大戰打成僵局,為全球政經情勢帶來巨大風險。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西亞接受《風傳媒》專訪直言:「這場延續6年的經貿角力,如今形同一場模仿秀。中國此次回應川普政府的方式,和川普1.0一樣,只是人們沒有意識到。關稅只是表象,真正決勝關鍵在於出口管制與原物料供應的主導權。」
艾西亞(Alicia García-Herrero)是西班牙籍國際經濟學家,專精亞洲經濟與新興市場,曾擔任國際清算銀行(BIS)、歐洲央行(ECB)、國際貨幣基金(IMF) 經濟學家,現在常駐香港,除任職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也擔任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西班牙政府與香港金管局顧問、國立中山大學客座教授等職務,活躍於國際智庫與學術界。
鏡像對決關稅戰打6年,美中操作如出一轍
針對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課徵高達145%的關稅,中國也強硬回擊125%的關稅的僵局,艾西亞提醒《風傳媒》讀者,這是一場已經打了6年的經貿角力的結果,可以從2018年川普1.0時代回顧北京當局的應對手段。
艾西亞說:「中國對美方的回應手法變化不大,只是外界忽略了這一點。2018年美國公布兩張清單、課徵35%關稅,中國立刻照辦——也列清單、也設相同稅率,甚至連產品項目都高度相似,只是數量少了一點。」她指出,當時是逐項列出,這次雖是針對全部產品,但實際效果仍相去不遠。

她進一步指出,目前雙方都傾向排除某些敏感品項。美國已排除電子與半導體產品,中國也可能採取同樣方式,「排除對自己重要的項目,最終導致平均關稅水準下降。」
艾西亞強調,差別不在於關稅,而是出口管制的比重變得更大。美國封鎖半導體,中國則限制製造半導體所需的原物料,兩邊的反制手法「幾乎完全對稱」。
她舉例,美國有華為的「實體清單(Entity List)」,中國則推動「不可靠實體清單」,雙方操作模式如出一轍。
「每一步都像在複製美國的策略,一模一樣。這種鏡像式手段不僅限於美中,也包含借鑑加拿大與墨西哥的案例」。
「當初墨西哥成功報復後脫離關稅制裁,中國也試著做同樣的事,但結果不一樣,因為時機點錯了。」她犀利地指出:「模仿是有極限,因為時機才是關鍵。」
稀土出口中國占上風,美國有庫存卻不敢動
艾西亞指出,北京當局在各項反制措施中,在出口管制上的真正籌碼是稀土與原物料精煉,鍺(germanium)、鎵(gallium)等是關鍵所在,「美國雖然有戰略儲備,但他們不想動用這些庫存,因為一旦啟用,將釋放出危機訊號,反而形成內部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