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布萊巴特新聞網》(Breitbart News Network)和自由亞洲電台(RFA)的最新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實施145%關稅後,中國的上海和廣東主要港口活動已出現大幅下滑,引發對中國製造業與航運業的嚴重連鎖反應,情況比市場預期更為嚴峻。
自由亞洲電台12日引述多位中國出口商與港口官員的第一手資料指出,中國幾個主要港口城市的貨運量已明顯下降,部分地區的工廠甚至「幾乎全面停擺」。該電台記者經實地觀察後發現港口停滯的明顯跡象,包括堆滿未出貨貨物的大量倉庫,以及堆積如山、無人處理的貨櫃被棄置在碼頭上,形成罕見的「靜止景象」。
上海貨櫃碼頭突然冷清,周圍商店餐廳客流銳減
中國媒體報導,上海兩個最大的貨櫃碼頭在10日「突然停擺」,與前一天的貨運繁忙形成鮮明對比。多位出口商進一步表示,中國其他重要港口也接連出現冷清情況,引發業界廣泛關注。
這種戲劇性的變化主要是因為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宣布的時間點規定:4月9日之前已經在運送途中的貨品可以免於新關稅的影響。因此在截止日前,各港口出現短暫的「出貨潮」,但過了這個期限後,港口運作就急轉直下。
多位產業分析師預估,只要關稅問題持續存在,中國主要港口的運作量恐怕會降至平常的一半,甚至更少,對中國出口導向型經濟形成嚴峻挑戰。
港口活動驟減的影響已開始擴散至周邊產業和當地經濟。自由亞洲電台引述當地業者表示,目前「民眾普遍都很無力」,街上許多商店、餐廳不是暫時歇業,就是客人明顯變少,讓人感受到類似經濟衰退的徵兆。
這種連鎖效應在依賴出口貿易的區域尤為明顯,許多與物流、餐飲和零售相關的商家直接受到衝擊,進一步加劇當地的經濟壓力。專家指出,若情況持續,可能引發更廣泛的失業問題和經濟不穩定性。
美國專家建議聯合盟友,削弱中國全球航運主導地位
在《Maritime Executive》13日刊登的深度評論中,曾任美國海軍陸戰隊後勤官、現任布思艾倫顧問公司顧問的布雷恩·沃辛頓(Blaine Worthington)提出策略性建議,認為美國和盟國應該趁著這次中國航運降溫的機會,削弱中國在全球航運業的主導地位。
沃辛頓強調目前全球航運力量的嚴重失衡:美國的商船隊僅有約185艘船,而中國則擁有多達7838艘。更令人憂心的是,美國只生產全球商船的0.1%,而中國則占了超過一半,達到50.7%的市場份額,形成明顯的壟斷局面。
「美國應該和盟國合作,在這波關稅引發的停滯期間,打破中國對航運的壟斷。」沃辛頓在評論中寫道。他具體建議美國應與日本、菲律賓、南韓等印太地區的關鍵盟友組成「多邊海事聯盟」,加快造船與船隻部署的腳步。
沃辛頓認為,這樣的區域合作戰略比起單純重啟美國本土造船產業要來得更加可行且迅速,因為後者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見到實質成效。
中國港口活動量成美中貿易戰觀察指標
報導也提到,面對中國在航運領域的全球主導地位,澳洲政府近期也在積極研究類似的多邊合作策略,反映出對中國壟斷全球航運的憂慮正在西方盟國間持續升高。
全球產業和貿易專家正密切關注這場由關稅引發的港口危機將如何發展,以及可能產生的深遠地緣政治和經濟影響。在高關稅政策持續的情況下,中國港口的活動量及其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將成為未來數月的關鍵觀察指標。
責任編輯:許詠翔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