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文化基金會16日於華山文創園區,邀請中研院院士吳玉山與作家龍應台以「沒有和平,民主會怎麼樣?」為題,試想戰爭對於台灣社會的衝擊影響,現場也有大量學生與民眾參與討論,在提問環節表達「什麼時候該逃離台灣」、「戰爭何時開打」、「不相信現有民主體制」等擔憂。對此吳玉山認為,我們沒有悲觀的自由,喊話青年如果認為民主不完美就應該站出來,將社會或國家往我們認為的方向帶一點點。
吳玉山在演講中提到,台灣在面臨戰爭威脅時,最大的挑戰不只在於外部的軍事威脅,還有台灣作為新興的民主國家,政治社會面臨為了保護民主而犧牲民主的兩難困境,進而導致關於和平的可能無法被社會充分討論,也引起現場民眾的共鳴。有參與的大學生提到擔心2027的「戴維森窗口」將會到來、也有民眾表示正準備離開台灣,更有的表示自己已不相信民主制度,對於現在的政治社會氛圍相當灰心。

「不要讓自己沒得選」 吳玉山:面對戰爭和平討論更不能忽略
對此,吳玉山表示,戰爭導致破壞的可能情境,不少軍事專家已然給出了各式估計與推測,而台灣所需要的和平研究,該探討的會是敵對雙方怎麼在訊號傳遞的過程中緩解衝突,降低戰爭發生的可能。「我們要考慮的其實就是,戰爭會帶來這麼巨大的結果,因而在我有可能會走到這裡頭去的時候,我們自己要很清楚的知道要怎麼走,然後讓自己不要好像沒選擇,必須要踏進去的那一步。」
吳玉山坦言,他在研究烏克蘭和俄羅斯時,就一直問自己,在什麼時間點可以做些什麼事情,讓雙方不需要經歷戰爭。他認為,戰爭影響的不只是兩個國家,而是無遠弗屆,如果我們覺得和平與戰爭是如此重大的議題,那麼其實應該要跟全世界關注這個議題的人一起溝通討論,甚至對岸民眾未必也是期待戰爭,戰爭對雙方而言都是重大的成本和痛苦。他指出,俄羅斯在戰爭過程對於國內民眾的經濟管束,是蘇聯崩解以來最為緊縮的時刻,而他也認為,人類進入21世紀,科技除了發展武器,還有沒有提出解決方案的可能,值得共同的討論。
吳玉山認為,台灣在開啟和平還是民主的重大事務討論,應該不要先入為主的去認為哪些意見是好,或者是不好,這是民主體制大事件,當然應該要討論要理解、獲得社會的多數共識,往某一個方向去做準備,不管是準備戰爭,或者維持住和平。他認為台灣民主體制上先天的缺陷,讓我們缺乏一種比較開放的公共辯論的空間,能心平氣和的好好討論;另外一方面,他也認為這種研究戰爭、和平領域的精英學者專家,社會應該要給他們自由,不要給標籤,讓他能夠好好討論,然後將這個討論讓大家能夠看到。這些溝通討論在民主社會面對戰爭威脅時正是重要、不能忽略的一環。

對政治失望、想逃離台灣 吳玉山:站起來、講出來
對於民眾對現有體制感到灰心,吳玉山則回應,「我們沒有悲觀的自由,不然呢?我們如果不同意,怎麼知道不能有所改善?」如果兩方都在競爭,有一方都是悲觀主義者,這些人怎麼會期待他的理想、主張有實現的可能?因為和平的理想是那麼大,大家應該盡一些努力把社會或國家往我們應該走的方向帶一點點,也許有無力感,但民主社會即使你認為不完美、有缺陷,要做的應該是站起來、講出來。
至於有人提出正在準備離開,吳玉山表示,絕大多數的人是離不開的,「台灣一路走過來經過大風大浪、挑戰,很多當下認為過不了那關,但我們還是走過了,所以我們還是想如何為絕大多數人離不開、不會離開的人,設想怎麼樣不需要離開。」吳玉山最後也對年輕人喊話,年輕人有大好前程,他自認自己學術研究已經走到了尾聲,但年輕人不同,有好大的空間和時間可以探索,但如果這些全都被迫走入戰壕相互廝殺,很不值得,「我不是要講你不要愛國、為自己的制度拼命,只是在還沒走到那步之前,讓年輕人的想像來解決我們共同解決的問題,讓大家可以好好的做自己的規劃,那會是多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