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元觀點:開放治理─民主台灣可以為亞太做出的貢獻

2025-02-18 06:30

? 人氣

菲律賓現任副總統莎拉杜特蔕(左)與總統小馬可仕。(美聯社)

菲律賓現任副總統莎拉杜特蔕(左)與總統小馬可仕。(美聯社)

 2025年開放政府夥伴關係聯盟(Open Government Partnership, OPG)亞洲暨太平洋區域40國會議,業已於2025年2月5日至7日在菲律賓共和國馬尼拉都會達義市(Taguig City)博尼法西奧環球城(Bonifacio Global City)馬尼拉君悅酒店(Grand Hyatt Manila)舉行完畢,我國雖非會員國,但仍有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和開放文化基金會受邀參與會外活動,分享臺灣經驗。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開放政府與議會開放:全球與臺灣

開放政府夥伴關係聯盟係以2011年9月《開放政府宣言》(Open Government Declaration)之締約國為中心而創立者,主張提升政府之透明度、課責性和公眾參與。2012年4月,開放議會組織論壇(OpeningParliament.org Forum)在美國華盛頓成立,當年9月15日國際民主日,開放議會組織論壇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的世界電子議會會議(World e-Parliament Conference),正式發布了《議會開放宣言》(Declaration on Parliamentary Openness),提出「推廣資訊開放文化」、「議會資訊透明化」、「簡化議會資訊的取得」、「推動議會資訊電子化」四大主張。2013年10月,開放政府夥伴關係聯盟成立立法開放工作小組,由智利國會與美國國際民主協會(National Democratic Institute, NDI)共同主持推動工作。

我國早在2005年12月,即有《政府資訊公開法》之頒布,宣示政府資訊公開之原則,並在該法以及《檔案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和《政治檔案條例》等法中加以落實,開放政府之法制堪稱完備。至於開放國會,2020年5月19日,立法院通過《立法院與民間協力推動開放國會行動方案》,成立開放國會委員會,而有《臺灣開放國會行動方案:2021-2024》的提出與執行。公督盟於2007年成立,從那時起,臺灣開放國會行動就已經在公督盟的督促下實際展開了。

菲律賓的國家行動計劃

開放政府夥伴關係聯盟亞太會議主辦國菲律賓,向與會各國介紹了該國2023年到2028年正在執行中的《第6次菲律賓開放政府夥伴國家行動計畫報告》(The 6th PH-OGP National Action Plan Report),該計畫有八大承諾(commitment):1.資訊自由地方深化、2.提升地方司法之行政功能、3.建立政府基礎設施項目的技術驗證和報告機制、4.建立對選舉制度的信任,減少選民無法投票的情形(如遠距投票)、5.透明、負責和參與性的公共採購、6.維護公民空間並加強社會問責、7.開採部門透明度、問責制和參與性治理機制的地區深化、8.永續發展目標進步加速的加強合作。

菲律賓將於5月舉行國會改選和地方選舉,眾議院對副總統薩拉.杜特蒂(Sara Duterte)提起的彈劾案將由期中改選後的參議院於7月進行議決,因此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Romualdez Marcos Jr.)與副總統的家族政治鬥爭結果,將由參議院選舉決定勝負。民答那峨穆斯林邦薩莫洛自治區(Bangsamoro Autonomous Region in Muslim Mindanao)首次大選則延後至10月舉行,與菲律賓天主教主體社會地區選舉期程分開。杜特蒂家族出身民答那峨,民答那峨不能同時舉行自治選舉,可能會對杜特蒂勢力的選情有冷卻降溫的效果。

正式議程:菲律賓經驗與亞太各國對話

開放政府夥伴關係聯盟亞太會議的正式議程為期兩天,可分為高層會議和一般會議。在以各國政府高層為主的會議部分,主題首先為前揭菲律賓國家行動計劃的實施經驗,如行動中的領導力、策略等,其次則討論經濟發展、民主安全和開放政府如何兼顧,再次為亞太各國地方政府推動開放政府經驗的對話。

分組會議的主題,分別為:反貪腐與法治、公民空間、氣候變遷、數位治理、包容性公共參與、開放政府的主流化和本地化。各主題下還有子題,可看出關懷的重點,如反貪腐,討論及政府、公民社會、獨立機關等方面如何利用機會之窗建立整合性的制度,不同部門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和數據運用,政治財務監督、財政公開與預算制定過程的公眾參與,選舉公正性的維護(防止國家資源濫用、買賣和賣票)、政府採購流程、採購契約議訂的資訊公開;在公民空間和公民社會方面,討論其在各國保護與擴大的策略,以及如何運用開放政府聯盟的平臺功能深化各國公民社會的夥伴關係;氣候變遷方面,則探討如何建立可靠和公正的能源轉型途徑,回應公共需求的氣候政策;數位治理方面,則討論人工智慧、數位變革及其治理,如何兼顧媒體自由、人權和資訊完整性,以及在亞太地區倡議和規劃資訊公開;包容性公共參與方面,包括政策制定過程的公共參與,如何通過開放治理推進婦女、和平與安全議程,氣候變遷的國際世代對話,司法工作者如何促進司法的開放和包容;開放政府的主流化和本地化,則討論中央與地方的開放政府合作,以及跨國的開放政府整合性主流化策略。

會外活動:多元與創新

我國非開放政府聯盟的會員國,因此公督盟的實質參與主要在2月3日到5日舉行的會外活動,而且還參加了四場。會外活動的主題不如正式議程需要四平八穩,因而可以開展多元與創新的議題,而可從中預知開放政府事業的發展趨勢。

會外活動的第一天場次,討論的是有意義的反貪腐青年參與,公督盟即分享了廣邀青年志工參與國會監督,並要求國會議員財產公開和利益衝突資訊揭露的意義。

第二天的討論,首先為關於形塑反戰略性反公眾參與訴訟(Strategic Lawsuits Against Public Participation)機制的挑戰與課題,再次為如何以善治促進美好生活,第三為國會監督的科學方法,第四係關於菲律賓開放政府國家行動計劃之獨立報告即自我評鑑機制,第五為包容性公共參與:共創社會變革與系統強化的途徑的發現,第六,亞太氣候數據合作,第七,亞太地區變革中的司法:採用開放、透明和以人為本的方法,第八,菲律賓的青年發展和開放治理,第九,開放公眾審查的氣候財政,第十,通過數據強化在地聲音:資源治理的互操作性和透明度。

第三天的會外主題,分別與以下各項有關:開放政府和人權保護環境、監獄減壓、公共採購的透明度、數據解封技術與數位治理、氣候韌性、打造正義的更好未來、女性在農村發展、減貧和開放政府聯盟中的角色、通過開放政府夥伴關係加強生態財政轉移支付如碳權交易之實施、地方層次的反腐敗和公共廉政、司法在地語言通譯、解決腐敗的戰略合作、開放政府夥伴關係與非傳染性疾病防治、綠色金融改革、土地改革、氣候公平和能源轉型中的正義、開放政府夥伴關係與東南亞共同點、資訊接近作為開放政府策略、產權透明度立法、開放議會、公共資金與公共權力:增進公民參與和解決不平等,以及在亞洲的政府和民間社會之間建立永續和平,尊嚴,人權和穩定政府的有效機制。

趨勢觀察

開放政府的核心意義,是政府資訊公開,但涉及個人隱私或是國家安全有關之國家機密者,則例外容許不公開。資訊公開攤在陽光下,任何人都可資以檢視政府作為和進行監督,公職人員財產公開,貪污腐敗便會有所收斂,選舉事務與財務公開,國家資源方不受濫用,不公平競爭與賄選受到節制。開放政府的概念還可以縱向涵蓋各級地方政府,橫向延伸到議會和司法,所以又有議會開放和司法開放的發展。公督盟得以開展國會監督的前提,就在於國會資訊開放,公督盟敢於受到檢驗,也是因為運用公開資料和評鑑資料開放之故。我國司法資訊開放早已步上軌道,不過因應跨國案件的與日俱增,我國在東亞語文通譯的建置上,顯有加強的必要。

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都是聯合國所倡導的全球治理重要課題,開放政府聯盟本次會議也注意到此一問題。雖然美國退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之《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將於明年初生效,各國仍將致力於氣候數據和治理的合作。因應極端氣候問題,環境永續發展中最重要的能源轉型議題也深受各國重視,綠色能源的開發與應用涉及龐大的利益,而會聯繫到公共採購、反貪腐和廉政等開放議題。

生成式人工智慧議題在會議籌備期間一夕爆紅,數位治理問題成為重大議題,避免假新聞、假訊息侵害人們的知情權,威脅到政府資訊的公信力,資訊安全和事實查核乃日益重要,甚至應視為重大國家安全議題來看待。

臺灣是民主大國,也是資訊大國,臺灣在開放治理上理應可以提供亞太各國乃至世界各國更大的貢獻,我國因非聯合國會員國而一時無法入會,但以非典型外交觀念思考我國入會的特殊安排如觀察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獲准入會的情況下,可能性仍是存在的。我們建議未來對於此類功能性的國際組織的參與,可以採取公私協力的方式,委託地方政府如臺北市、高雄市政府或非政府組織如公督盟代表與會列席,以汲取各國經驗與智慧,壯大臺灣,也藉此交結各國,深化彼此民間關係和建立跨國開放治理機制,用以形成臺灣的國際安全防護網。

*作者為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法學博士、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兼任副教授,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理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