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正在讀這本書,那就表示金錢已帶給你某種壓力。對一些人來說,那是令人想扯掉頭髮的壓力;對另外一些人來說,或許他們只是知道自己的財務狀況可以更好。無論是有焦慮恐慌感,或者只是覺得不太踏實,跟錢有關的念頭總是時時刻刻在許多層面擾亂我們內心的平靜。通常,我們甚至不會注意到這一點。
你可能在工作地點拿了個六美元的火雞三明治,站在收銀台前面時,卻想起家裡的冰箱還有一些現成肉片,所以你心想:「我應該早點起床自備午餐的。」你可能讀到一篇文章,內容說你這一代退休金存得不夠多,於是你心想是不是該多提撥一點錢到401(k)的退休帳戶。你可能存錢想要裝修浴室,但還是擔心這是錯誤的決定,因為你的筆電快掛掉了、你的狗走路一拐一跛可能要就醫,而且大學學費越來越貴,讓我們所有人都在想,從現在到讀幼稚園的孩子上大學之前,我們是不是該三餐都吃豆子就好。緊繃的感覺重擊你的胸口,你的呼吸變得有點急促,但你只能把這些壓力塞進忙碌的行事曆中。
這一個個的小壓力其實全都在問同一個問題:我能夠負擔得了這個嗎?所謂的「這個」,可能小到跟朋友出去吃午餐,也可能大到在講退休生活。這個問題一天到晚都在糾纏我們所有人,無論我們是窮是富,我們總在想自己能不能買得起某些東西。
唯一可以跟「我能嗎」匹敵的金錢問題,就是它的邪惡表哥:我應該嗎?這有一部分是源自好勝的天性,但大部分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同事告訴你,他每個月都會為孩子的大學學費存一筆錢,所以你心想自己或許也應該這麼做;堂妹在Instagram上分享全家人精采的迪士尼之旅(只是重點短片而已),所以你就想:「我應該去度假嗎?」
「我應該嗎」永遠會回到「我能夠嗎」這個問題,讓焦慮感持續發酵。我們知道自己需要做點什麼,只是不確定到底要做什麼、何時要做或甚至自己做得到什麼。
此時,大部分的人都會感到癱瘓,最後什麼也沒做,原因往往有三個:
我們沒有信心自己知道什麼才是最好的。太多選擇使我們無所適從,不知道應該相信自己的直覺、在電視上對著我們大叫的那個人,還是其他毫不相干的東西。
我們沒有一套決策系統。這件事我會在整本書談到很多,但基本上就是我們需要確立一套系統來幫助自己決策。沒有這套系統,我們只是隨心所欲地花錢和存錢。
我們害怕面對真相。我們的財務狀況像一個黑箱。金錢飛進飛出我們的帳戶,但我們猜想一切應該沒事,畢竟餘額從沒有歸零,可是我們其實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也很害怕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