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叫作《扁平時代》(Filterworld)。我用「扁平時代」這個詞,來形容演算法對我們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如今,演算法早已無處不在,和我們的人生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演算法對我們的文化造成了驚人的衝擊,徹底改變我們接觸和消費文化產品的模式。雖然在政治、教育與人際關係以及其他許多社會層面,演算法都帶來了改變,但本書將會聚焦於文化領域。我們不管是觀賞視覺藝術、聆聽音樂、看電影、閱讀文學作品,還是欣賞舞蹈,都是透過演算法餵給我們的各種內容來接觸到它們的,它將我們的注意力引導到那些最符合數位平臺結構的東西上。換言之,演算法已經成為我們接觸文化產品的媒介。演算法推薦是一種過濾機制,篩選出受關注與被忽略的內容,並巧妙地扭曲它們的面貌,就好像IG濾鏡那樣,突顯出希望我們看到的東西,同時淡化處理其他面向。演算法的這種好比濾鏡一般的作用,在文化領域所取得的成功十分清楚可見。相關的現象包括讓二○一八年納斯小子(Lil Nas X)的歌曲〈鄉村老街〉(Old Town Road)風靡全球的土氣TikTok舞蹈;IG上充斥的陳腔濫調設計趨勢,例如極簡風的室內設計,以及時尚品牌近年來常使用的、單調的無襯線字體標誌;還有推特上搞得大家怒氣沖沖的大量無聊爭議。
演算法推薦系統支配文化類型的方法是,把那些能立即獲得大量關注的內容投餵給更多使用者,如此一來也就讓符合特定趨勢的文化產品得到了更高的流量。二○一八年,作家佩利(Liz Pelly)將那些特意迎合潮流、期待能夠爆紅的文化產品,統稱為「誘餌式作品」(streambait),就像你會在Spotify上聽到的那些「中等速度、安靜又帶點憂鬱的流行歌曲」。二○一九年,另一位作家托倫提諾(Jia Tolentino)也提出了一個類似的說法,她指出IG上有某一種臉孔特別容易受到演算法青睞,她把這種臉孔稱為「IG臉」(Instagram face),其特色為:「看起來明顯是個白人,但又模模糊糊具備了某些少數族群的特徵」,例如「貓一般的眼睛、又長又誇張的睫毛、小巧玲瓏的鼻子,以及豐厚飽滿的嘴唇」。這種臉孔在IG上如此流行,以至於甚至有人去動了整容手術,以讓自己看起來更像IG臉。TikTok上也流行所謂的「TikTok語調」,這指的是許多網紅喜歡使用的一種旁白配音,這種配音語速很快,而且語氣缺乏高低起伏。每一個網路平臺都會發展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流行風格。每個平臺的風格,不僅會受到使用者美學偏好的影響,同時也會受到他們的種族、性別、政治傾向,以及擁有這些平臺的企業的基本商業模式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