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國際化:央行首用國際會計標準

2015-05-13 15:16

? 人氣

人民幣2014年年底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之後的第五大國際支付貨幣。(BBC中文網)

人民幣2014年年底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之後的第五大國際支付貨幣。(BBC中文網)

國際金融界人士注意到,為加大人民幣爭取獲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地位努力的力度,加速人民幣成為國際自由兌換貨幣,中國人民銀行首次在國際收支數據計算中使用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會計標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彭博通訊社報導根據中國國務院外匯管理局網站周二(5月12日)公布的消息分析稱,中國央行今年首次依照國際貨幣組織標凖,將外匯儲備一欄歸入金融帳而不是以往歸入的經常帳戶。

分析人士指出,依照新的國際標準方法,中國今年首季經常帳順差為789億美元,與金融和資本帳戶的逆差額度持平。 中國官方迄今並未對為何改變慣例,採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標準給與具體解釋。

使用國際標準會計方法,有助於國際金融界更清楚地了解中國金融和國際收支狀況。

特別提款權

中國央行已經正式要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考慮給與人民幣元特別提款權地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定將於今年晚些時候對中國央行的申請作出決定。

中國央行2010年上一次爭取人民幣獲得特別提款權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當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判定人民幣尚無法在貿易和金融中「自由使用」。

所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也被很多金融業業內人稱為「紙黃金」,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於1969年首次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修訂時創立的用於進行國際支付的特殊手段。

SDR是基金組織分配給會員國的一種使用資金的權利。會員國發生國際收支逆差時,可用它向基金組織指定的其它會員國換取外匯,以償付國際收支逆差或償還基金組織貸款,還可與黃金、自由兌換貨幣一樣充作國際儲備。

由於其只是一種記帳單位,不是真正貨幣,使用時必須先換成其他貨幣,不能直接用於貿易或非貿易的支付。特別提款權定值是和「一籃子」貨幣掛鉤,市值不是固定的。

增強說服力

美國政府迄今為止一直以中國央行未能合乎國際標準等理由拒絕支持人民幣獲得特別提款權。

有不少金磚國家分析人指責美國「力阻」人民幣國際化是維護「國際金融霸權」的短視和不智行為。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4月1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論壇期間曾高調承諾,中國將盡力推動增強人民幣在國際間「自由使用」的力度。

分析人士還指出,選擇採用國際會計標凖有助於增強人民幣獲取特別提款權地位的說服力。

上個月,人民幣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之後的國際支付使用的第五大貨幣。 根據2014年年終的統計數據,國際支付前五大貨幣所佔據的比例分別是美元44.6%,歐元28.3%,英鎊7.9%,日元2.7%,人民幣2.2%。

統計數據還顯示,中國的外匯儲備額連續三個季度出現下滑,引發國際金融界有關中國政府外儲減倉支持人民幣的猜測。

(編譯:晧宇 / 責編:董樂)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