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主人:《誰統治世界?》選摘(3)

2018-09-12 05:10

? 人氣

美國國內空前無比展現反對侵略,始於數十年前的反對美國介入中南半島戰爭,即使為時已晚,其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非同小可。到了一九六七年,反戰運動已經蔚為一股巨大力量,軍事史學家、越南問題專家佛爾提出警告:「越南作為一個文化及歷史實體……即將瀕臨滅亡……因為它的農村已經在最強大的軍事機器、針對這樣規模大小的地區展開的重大打擊下實際死亡了。」但是反戰運動的確成為不容忽視的勢力。當雷根總統上台、決定在中美洲發動攻擊時,它也是不容忽視的力量。雷根政府密切模仿二十年前甘迺迪發動越戰時的措施,但是後來因為出現一九六○年代初期所沒有的民眾強烈抗議,美國也不能不放棄。美國的攻擊十分凌厲。受害人迄今尚未復原。但是越南的狀況,乃至後來全中南半島的狀況——「第二個超級大國」在越戰的相當末期才構成障礙——其慘烈是無可比擬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67年,以美國大學生為主力的反越戰抗議示威在各地進行。(wikipedia/public domain)
1967年,以美國大學生為主力的反越戰抗議示威在各地進行。(wikipedia/public domain)

經常有人說民意雖然巨大反對攻打伊拉克,並沒有效果。我覺得這個說法不正確。我們要再說一遍,入侵伊拉克已經夠恐怖,後來的發展更是詭異。縱使如此,它也有可能變得更糟糕。副總統錢尼、國防部長倫斯斐和小布希政府其他高級官員,根本沒辦法想像,甘迺迪總統和詹森總統四十年前最初採取的措施竟然大部分沒遭到抗議。

西方大國承受壓力

當然,當我們採用國家是國際事務中的主角這個標準信念、而擱置國家政策時,對於決定國家政策的因素還有許多可以說的事情。但是,儘管存在這些不小的警告,我們仍然遵循這一信念,至少作為最接近事實的參考。

這時候,誰統治世界的問題立刻導向如下的關切:中國崛起為大國、對美國及「世界秩序」構成威脅;新冷戰在東歐暗潮洶湧;全球反恐戰爭;美國霸權和美國式微;以及一系列類似的考量。

西方國家在二○○六年初面臨的挑戰,倫敦《金融時報》首席外交事務專欄作家拉克曼(Gideon Rahman)運用傳統框架將它們做了很好的總結。他先檢視了西方觀點的世界秩序:「自從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壓倒性的軍事力量一直就是國際政治的中心事實。」它在三個區域特別重要:第一、東亞,「美國海軍已經習慣把太平洋當作『美國的內湖』」;第二、歐洲,北約組織——其實指的是美國,它「令人咋舌、占北約組織軍事費用的四分之三」——「保障其會員國的領土完整」;第三、中東,美國巨大的海、空基地「讓友邦安心,又可恫嚇敵人。」

拉克曼說,今天世界秩序的問題出在,「這些安全秩序現在在三個區域全都遭到挑戰」,因為俄羅斯在烏克蘭和敘利亞都介入,也因為中國把它的鄰近海域從「美國內湖」變成「清楚有爭議的水域」。因此,國際關係的根本問題是,美國是否應該「接受其他大國在其鄰近周邊也有某種勢力範圍」。拉克曼認為應該,因為「經濟力量在全世界範圍都已分散,並且與簡單的常識結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