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重說「島鏈戰略」

2018-08-19 07:10

? 人氣

「島鏈戰略」的最初發想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至1952年制定「遏制戰略」時的產物。圖為中國「遼寧號」航母突破太平洋第一島鏈,進行跨海區訓練任務。(取自中國海軍發布微博)

「島鏈戰略」的最初發想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至1952年制定「遏制戰略」時的產物。圖為中國「遼寧號」航母突破太平洋第一島鏈,進行跨海區訓練任務。(取自中國海軍發布微博)

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的記載:所謂「島鏈(Island Chain)」,是由美國前國務卿約翰․杜勒斯(John F.Dulles,1888~1959)在1951年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義,又有政治軍事上的內容,其用途是圍堵亞洲大陸,對亞洲大陸各國形成威懾之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事實上所謂的「島鏈戰略」的最初發想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至1952年制定「遏制戰略」時的產物。其中「第一島鏈」最原始的雛型是在1950年1月所提出來的,當時擔任國務卿的艾奇遜(Dean Acheson,1893~1971)為此曾公開對外表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衛線──北從阿留申半島(Aleutian Islands)──阿拉斯加(State of Alaska)──日本(Japan)──琉球(沖繩/Okinawa)──最後到菲律賓(Philippines),而南韓(Korea)、臺灣(Taiwan)與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並不在這條防衛線之內」。

這條防線美國官方就稱之為「西太平洋防禦圈」(Western Pacific Defense Perimeter),美國人認為這是以中國人所設想的「海上防衛圈」,而非美國針對中國劃定的「海上包圍圈」。簡單的說,其實美國最初規劃「西太平洋防禦圈」的目的並非是要圍堵中共,反而是為了拉攏中共,同時也向國府表明不會再給予任何援助的立場。為此艾奇遜特命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於1949年4月底──解放軍攻入南京之後,由其通過私人朋友羅隆基等人向中共轉達──只要中共不要投入蘇俄的懷抱,美國不但會率先承認中共,還會分期貸款60億美元幫助中共建設(註一)。

美國雖然無法確定毛澤東何時會出兵臺灣,但是就當時的情勢來研判,美國判斷毛澤東可能發動戰爭的日期應該就在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的下半年,因此在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1月中旬,美國開始從臺灣撤走僑民。只是北韓的金日成在朝鮮半島突然在當年的6月25日出兵攻擊南韓,讓美國反共勢力(麥卡錫主義)抬頭,因此全盤推翻了艾奇遜所規劃的遠東外交戰略,從此臺灣與南韓被重新納入防衛圈內,而「西太平洋防禦圈」的概念就被新接任的國務卿──約翰․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1888~1959)改為圍堵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集團的「島鏈(Island Chain)」戰略,就其形成的歷史過程來看,「島鏈(Island Chain)」並非美國官方的立場。當時杜勒斯提出的三條島鏈分別是: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