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中國過去的經濟治理聲譽,如今為何像是「皇帝的新衣」?

2022-09-14 09:09

? 人氣

中國經濟。在山東煙台港準備出口的汽車。(美聯社)

中國經濟。在山東煙台港準備出口的汽車。(美聯社)

對中國共產黨來說,21世紀本來是一個勝利的世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到抗擊新冠疫情的失敗表現,美國和歐洲的政府在一場接一場的災難面前應對不力,而中國決策者顯然是輕鬆度過了這些危機,即使是自由民主的擁護者對此也不免投以羡慕的眼光。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然而隨著中國房地產行業應對樓市低迷的影響,同時面對快速蔓延的新冠病毒新變種,中國的清零政策也變得力不從心,中國的治理模式開始顯現裂痕。

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高級研究員、亞洲經濟專家Jeremy Mark說,中國決策者顯得能力超凡,西方對此一直有某種羡慕之情,但現在的情形猶如「皇帝的新衣」。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於10月16日開幕,屆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有望打破前幾任的先例,獲得第三個五年任期,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幾個月對於中國及其實現世界級大國地位的努力可能是至關重要的。

中國奇蹟式成長的終結

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性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幾年裡展露無遺,當時美國和歐洲經濟在金融行業嚴重受損、房地產價格下跌和失業率不斷上升的重壓下步履維艱,失業率升高削弱了消費需求。

中國經濟非但沒有受到金融危機蔓延的影響,而且幾乎沒有喪失任何動力,從2008年到2011年,隨著地方政府大舉舉債為新一輪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中國經濟以每年近10%的速度成長。

即使在金融危機過後西方對中國製成品的需求消失,中國經濟仍在5,750億美元的財政刺激計劃推動下繼續前行,該計劃當時相當於中國GDP的13%,主要用於基礎設施項目,並鼓勵向房地產行業提供寬鬆借貸。

刺激計劃和隨後的政策建立在前三十年的成功之上,當時政府能夠通過亟需的基礎設施支出來拉動兩位數的經濟成長。這也為另一個繁榮的十年,即中國經濟的表現將超過西方、併為全球經濟成長做出最大貢獻奠定了基礎。

但這些政策也掩蓋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中國對公路、橋樑和其他基礎設施進行高效投資的方式已所剩無幾。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金融學教授佩蒂斯(Michael Pettis)認為,這一現實給中國的決策者們帶來了一個尚未解決的根本性問題。

在最近為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撰寫的一篇文章中,佩蒂斯寫道,在中國彌合了實際投資與經濟能有效吸收的投資之間的差距之後,中國本應大幅降低其進行再投資的那部分生產的份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