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男觀點:4個原因,美國開始「類」支持台獨

2022-05-28 07:00

? 人氣

在美國對台灣主體性釋出訊號的同時,背後是中美的相互牽制與博弈,其影響深遠,全球經濟、政治版圖等可能受此波及。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在美國對台灣主體性釋出訊號的同時,背後是中美的相互牽制與博弈,其影響深遠,全球經濟、政治版圖等可能受此波及。示意圖。(資料照,美聯社)

不久前,國務院於其官網更換了對於美台關係的表述,摘去了「美國不支持台獨、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等內容,取而代之的是「基於《台灣關係法》、《中美三個聯合公報》、6項保證的長期一中政策」。面對質疑,美國解釋這這種變化不影響其「一中政策」,但行勝於言,政治話術無法遮蓋其對台獨採取更積極態度的動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務院做出如此大尺度的政治表態,當然不會是一時興起。一邊向台獨傳遞正面資訊,一面又否定自己的意圖,如此「類支持」台獨,美國要追求什麼目的呢?這或許要從四個方面來尋找答案。

一、與中國的戰略談判嚴重受阻

2021年11月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國際輿論公認其最大的成果就是中美簽署了《中美關於在21世紀20年代強化氣候行動的格拉斯哥聯合宣言》。

不過這個《宣言》的形成並非一帆風順。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說,中美雙方就氣候變化問題舉行了近30場視頻會談,並在上海、天津、倫敦和格拉斯哥分別舉行了多次面對面的會談。

簽署1個氣候宣言如此耗時耗力大費周章,這凸顯的是中美利益關係無論是深度還是廣度都十分繁雜。

進一步聯想,如果「區區」一個氣候談判就需要30多場會談才能有結果,那麼在其他更「重要」內容方面呢?

自美國川普政府2018年發起針對中國的貿易戰以來,雙方關係快速倒退惡化。隨後貿易戰延燒成為了全面的戰略博弈,這導致除了貿易摩擦之外,中美在金融、軍事、科技等多方面均陷入失信、失鏈和對抗狀態。4年來美方屢施制裁,中國則採取反制裁還擊,全球化的動盪由此拉開序幕。

但事實證明美國的戰術設定過於粗糙和一廂情願,中美雙方既無法在經濟上脫鉤,同時也在太多議題上有合作的現實要求。最終幾番交手之後雙方只能在再次坐到談判桌前。

2022年3月18日,拜登與習近平為了烏克蘭戰爭舉行視訊通話。(美聯社)
2022年3月18日,美國總統拜登(左)與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右)為了烏克蘭戰爭舉行視訊通話。(資料照,美聯社)

中美需要30餘場會談解決氣候問題上的摩擦,可以想像在矛盾極深的其他問題上,雙方的交鋒將會何其激烈,談判的內容和數量何其龐大。

如果談判順利,美國顯然不會也沒有理由去破壞氣氛。反之,如果中美談判沒有成果,亦或結果無法達到美國的預期,那麼美國就需要在談判之外有所表現,為自己添加談判的籌碼。

所以一路走來會發現,徵收關稅成為了籌碼、制裁中國企業成為了籌碼、香港成為了籌碼、「新疆棉」成為了籌碼、把中國牽拖烏克蘭戰爭也是個籌碼。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籌碼短期內仿佛有一定效果,但對中國而言幾未傷筋動骨,甚至還促使中國解決了自己的不少問題(例如強化產業鏈、清理港獨等)。諷刺的是,個別「籌碼」對美國產生了反噬效果,反而加劇了其自身經濟的惡化(例如增加關稅導致美國通膨情況更嚴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