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面對中美競合:臺灣「求遠」勿「捨近」

2022-05-23 07:10

? 人氣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六月訪美(柯承惠攝)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六月訪美(柯承惠攝)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六月美國之行引發關注。其實國民黨2016年失去政權後,就與中美兩方處於「準失聯」狀態。當初國親兩黨在野時設在華府的聯絡機構,在馬政府八年執政後已人去樓空;另一方面,國共長期建立的溝通管道,也在國民黨敗選被貼上「親中」標籤後,因「投鼠忌器」而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烏克蘭戰爭帶動「國際大氣候」和「兩岸小氣候」的變化。「新冷戰」時期的中美競合關係,取代了「冷戰」時期的美蘇競合關係。其它的「利益攸關方」,被迫在大國關係變化中,找尋自己立足的最佳位置。例如,拜登政府為推動印太戰略,極力爭取東協成員支持;但多數東南亞國家認為,「居中而立,左右逢源」才是其最佳選擇。

美國是影響兩岸關係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美國基於地緣政治利益考量,不會輕易放棄臺灣;但會以「戰略模糊」處理「臺灣問題」,避免與中共的競爭升高為衝突。中共站在民族復興的戰略高度,也不容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但會持續強調「和平統一」,避免與美國兵戎相見。

中美戰略競爭日益加劇,臺灣的處境恰似「兩大之間難為小」。臺灣期待從美國獲取安全保障,但「遠水救不了近火」;臺灣也不能「捨近求遠」,放棄與對岸改善關係的機會。目前民共互不來往,兩岸關係呈現「外弛內張」的狀態,兩岸隨時存在因誤判而「擦槍走火」的危險。

2022年5月,美國與東協特別峰會,美國總統拜登(AP)
2022年5月,美國召集東協特別峰會,圖為美國總統拜登(AP)

政黨以取得執政權力為目標,雖身居在野地位,國民黨必須在大陸政策方面與其它政黨作出區隔,提供人民不同的政策選擇。國民黨擁有國共長期累積的互信基礎,可以運用與對岸不同層次的對話與溝通管道,使兩岸關係有轉向「談判代替對抗」的可能。

面對臺灣內外形勢的變化,國民黨應「務實」和「務虛」並重,為自已的角色做出最符合「民之所欲」的定位。這次法國總統大選打破20年來政權輪替的常態。馬克洪勝選連任是其「中間偏右」路線,獲得許多「含淚投票」者的支持。法國民眾擔心「極左」和「極右」的政策主張,會危及國家目前迫切需要的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

臺灣標榜實施民主政治,但政黨惡鬥經常窄化理性問政的空間。我們希望臺灣朝野政黨能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尊重對方提出不同的政策主張。二戰時泰國因內部「親日」、「親美」兩股勢力的「戰術性妥協」,成為唯一未遭日軍戰火摧殘的東南亞國家,甚至戰後還以「戰勝國」姿態獲得日本的賠款。雖然泰國的靈活手段被譏為「牆頭草」,但卻保留了國家生存發展所需的元氣。

「惟智者能以小事大」,希望臺灣政治人物擁有足夠的智慧。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