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被害預防危險評估—千金之子不死於盜賊

2021-12-04 05:40

? 人氣

台灣近期社會事件頻傳,台中宋姓男大生日前與瑪莎拉蒂3惡少擦撞遭凌虐痛毆 ,引發社會眾怒。(圖/TCPB 局長室@Facebook)(圖/TCPB 局長室@Facebook)

台灣近期社會事件頻傳,台中宋姓男大生日前與瑪莎拉蒂3惡少擦撞遭凌虐痛毆 ,引發社會眾怒。(圖/TCPB 局長室@Facebook)(圖/TCPB 局長室@Facebook)

犯罪被害危險意識

近日台灣社會四處看見「棒球隊」出沒,一時讓球棒不管要自用或備用成為網路熱搜,警政署甚至還煞有介事計畫將它視為危險物品,只要在車上發現即予以登記。確實,誰會想到曾幾何時在《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和全球數據資料庫「Numbeo」都表現在世界前段班的台灣治安評比,竟發生超商店員只因依防疫規定要求客人戴個口罩,而引發對方不滿慘遭刺死。且此事之前幾日也才剛發生大學生因行車擦撞而遭球棒毆打頭部重創事件,甚至鐵路殺警案的遺憾也才殷鑑不遠。這三個犯罪意外事件,剛好對照台灣人最日常不過的三個生活面向,服務業、行車及執行公事勤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固然社會的人身安全應由政府與全民共同責任,人身安全這事,我們可不能天真地掛著「沒事牌」—我不害人,人也不會害我的鄉愿。疫情下的經濟與生活壓力下的無力感與社會人際日漸疏離感,讓心理健康受到比過往更多的威脅。人際衝突導致失去理性的情緒失控常是來的如此突然,因此個人仍需要有如同防疫概念的預防被害意識。

人際衝突中的「敵意歸因」

人際衝突在犯罪預防領域,被認為是人身被害的主要促發因素。犯罪的發生基本要素有三,加害人、被害人或標的,以及不利情境。被害者學的「日常活動觀點」指出,每個人生活型態與作息不同,我們若在時間與空間上常與潛在犯罪者重疊,則有較高的成為被害的機會,尤其若足以遏止犯罪發生的人不在場。以自己在監獄輔導重刑犯,研究犯罪心理的多年經驗,攻擊衝突經常也不過只在一個眼神、一句話、一個口氣、甚至一個小動作之間,這之間最關鍵的便是「敵意」的歸因,錯誤的解讀或心存惡意。你永遠不知道,你說的無心,但他聽者有意。一時錯判與潛在高度危險者直球對決,這次上場可能就是最終場!

陶朱公范蠡:「千子之子 不死於盜賊」

此語出自於陶朱公范蠡,後為宋蘇軾〈留侯論〉所引。范蠡的小兒子因被綁架了,匪徒索取要贖金,但大兒子不從要前去營救。結果人是救出了,但其弟於慌亂中還是遭匪狙殺,然而他因自愧於父而自盡。

范蠡本不同意大兒子營救,但他決意前去。范蠡早預料到最壞的結果,如果不成功兩者皆會喪命,就算一個僥倖逃出,另一個也難以交代。他甚至痛心的說:「我失去兩個孩子了。」因此,自我生命寶貴,風險還是需要理性評估。

被害情境風險評估 你可以這樣做

被害可以說來無影去無蹤,但以下風險評估面向,或可預防自己陷於人身危險之中;

一、此工作或任務是否屬急迫性質? 若沒必要一定要當下完成或處理排除的,事緩則圓,可以待事後再行補救,不急於一時解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