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學歷通膨,文憑主義下的高等教育

2021-04-20 06:00

? 人氣

作者認為,社會習慣將一個人的失敗,歸於他的「不努力」,卻忘了去看他背後的環境,是否有資源支持他念書。(取自CC0@pixabay)

作者認為,社會習慣將一個人的失敗,歸於他的「不努力」,卻忘了去看他背後的環境,是否有資源支持他念書。(取自CC0@pixabay)

台灣基本薪資為24K,吸引許多移工前來本地工作;然而,普遍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移工,卻領著跟時下大學畢業的學生一樣的薪水,不禁讓人懷疑台灣的高教,給了年輕人什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以事實層面來說,除了醫師、律師、老師,或建築師、工程師等職業外,許多工作並不需要讀4年的書才能就職;比起學校所學,實務經驗的累積更能豐富個人技能。大學退場議題是近年來教育上的難題;教育部估計107到117學年度,也就是未來10年,台灣會少掉9萬名大一新生。許多學生只是為了讀大學而升學,並非真的定心在讀書上,而其實經過高中職的訓練,即可就業。會計師就是其中一個例子,能當會計師的重點在於是否通過國考,並非大學主修科系。如何通過?就有許多方式,讀大學只是其中一種。

然而,回到現實,最殘酷的是:不讀大學的學歷,也難以被錄用。後段私立學校學歷明明不如高中職的畢業證書,卻仍有學生為了就業,硬著頭皮往讀書的路繼續走,再花4年拿一張文憑。社會替每個想擁有工作的人,創造了大學,但大學卻沒有辦法保障我們習得的技能合乎所用。

廣設大學 文憑滿天飛

我們習慣將一個人的失敗,歸於他的「不努力」,卻忘了去看他背後的環境,是否有資源支持他念書。台大經濟系教授林明仁、學生沈暉智研究,就讀台大的學生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為150萬、公立大學為110萬、私立大學為100萬,即便家裡窮困的學生也有機會唸頂大,但數據顯示家庭富裕的孩童,讀上台大是窮困家庭的6倍。即便不提及台大,光是在經濟不寬裕的家庭長大的孩子,在讀書上阻力就是比較大的。另外,廣設大學,犧牲了高工職學校。技職體系的學校不能不依傍大學而活,與當初創立高中職的目的背道而馳;而大學也成了高級的職業訓練所。除了家庭所得可能入不敷出外,父母也未必懂得讀書重要與否。

「教育是翻轉人生地位最好的方法。」在民國60、70年代,因為文憑的稀少,當時工專畢業的學生在出社會後,往往有不錯的社經地位,如今文憑滿街飛,檢視一個人的成就已經不能單以學歷評量。但在台灣,面臨文憑主義,經歷著學歷通膨的現況,受教機會卻並非人人相等;只要人們依然習慣用學歷證明他人的才智,我們就難以接受大學要退場的晴天霹靂。

即便經過國、英、數、自、社,評斷他不能讀好的學校,那是不是可以給他一個機會,把他放在社會上對的位置,讓他對社會做出更可能、更有作為的貢獻?

*作者為世新大學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