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台灣幾乎是「文盲」?揭秘日治時期東亞首次人口普查驚人統計數據

2021-02-24 16:43

? 人氣

曾經擔任過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為台灣開啟了人口普查之路……(圖/公視提供)

曾經擔任過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為台灣開啟了人口普查之路……(圖/公視提供)

我們時常在媒體上聽到政治人物侃侃而談:「台灣的未來由兩千三百萬人民決定」、「為了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的權益」……究竟「兩千三百萬」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呢?台灣的人口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確切的記錄?一起來揭開台灣人口數字背後不為人知的秘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首次人口普查,背後功臣是他 

其實台灣早在一百餘年前,就開始實施人口普查了,會有這樣的制度,與日治初期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因當時日本內部有許多提倡西化的知識份子,開始體認到人口統計的重要性,他們看見美、英、法等國從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開始,每隔十年就做一次大規模人口普查,掌握國家內部人口、民情等相關資料作為施政依據,視此為是科學、進步的象徵。

尤其是曾經擔任過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雖然是學醫的,但他同時也是個「統計控」,他在德國留學的時候,就時常到德國的統計院去參觀,甚至是1890年德國實第一次實施人口普查時,當時統計院院長還特地邀請他深入觀摩

獲得寶貴經驗的後藤新平,回到日本後隨即向政府建議設立統計局、並實施人口普查。當時日本知識份子在推廣時,將人口普查命名為「國勢調查」,認為「統計對國家來說,就像指南針之於大海中航行的船隻一樣」瞭解人口資料,就能掌握國家的實際情勢,擬定正確的政策方針。

後藤新平(圖/作者提供)
後藤新平(圖/公視提供)

人口普查前置作業超複雜,日本統計家花費2年才完成!

國勢調查除了針對日本本土,對當時的殖民地台灣尤為重要,當時日本對台灣各方面都不甚瞭解,根本不知如何治理。於是篤信統計學的台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從東京統計協會借將一位統計家水科七三郎,來台協助辦理普查作業,他耗時2年對台灣進行各方面的深度調查、訓練執行人員、特製專屬問卷等等多項準備。

為什麼做人口普查要有這麼多前置作業?因為這項調查,不單單只是統計人口數而已,對於人民年齡、性別、種族、語言、健康狀態、職業等都會要做很詳盡的紀錄,也會針對當時台灣的特殊狀況設定問卷,像是新增是否纏足、吸鴉片等生活習慣調查。另台灣是個移民社會,島上族群相當多元,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日本內地人等…所以同一份問卷也需要翻譯成多種語言才能進行訪談。

到了1905年全部就緒後,日本終於要推動全國性的國勢調查,但日本本土卻因為日俄戰爭爆發而暫緩實施,一直到1920年才首度執行,於是台灣因此成了東亞首度實施人口普查的地區,名稱也由「國勢調查」改為「臨時台灣戶口調查」

1905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所帶票。(圖/作者提供)
1905年,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所帶票。(圖/公視提供)

人口普查的離奇現象:飽讀詩書的舊知識分子,竟全被列為文盲

而第一次台灣人口普查的結果,從今天來看其實也有許多讓人驚訝的發現。例如,當時台灣的人口其實只有303萬餘,會說台語的佔8成以上,從事傳統農林漁牧業的人口就高達7成,但登記在列的職業卻高達4299種,可能比現在人力銀行有的職缺種類還要多;生活習慣方面女性纏足比例高達66.6%、將近160萬人會吸鴉片;而當時人口最多的區域還是南台灣佔35.2%,中、北部則各佔三成,與現今北台灣有逾4成人口的情況完全相反。從這些統計數據可以看見,台灣百年來到底經歷過多大的變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