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檢測新突破 中研院首創膜蛋白體偵測

2014-06-11 21:05

? 人氣

中研院化學所所長陳玉如發表最新研究,提出可早期檢驗出大腸癌的新方法。(取自台大化學系網站)

中研院化學所所長陳玉如發表最新研究,提出可早期檢驗出大腸癌的新方法。(取自台大化學系網站)

大腸癌早期診斷露出一線曙光!中研院化學所長陳玉如今天發表可早期分析大腸癌的分子標記「STOML2」膜蛋白體,可望成為早期大腸癌診斷的指標。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腸癌現為我國十大癌症死因中的第三順位,僅次於肝癌與肺癌。醫師指出,大腸癌若在早期發現,幾乎可以治癒;但卻因為初期沒有流血、腹疼等徵狀,難以被診斷出來。

現行的大腸癌臨床診斷工具多,但因精準度不高、或是過於侵入性,仍有改善空間。陳玉如表示,目前全世界對於癌症診斷、追蹤管理、預測藥物治療反應,仍缺乏靈敏、快速的偵測方法,早期診斷及發展個人化治療成為當務之急。

由陳玉如帶領的研究團隊與長庚醫院合作,發現可早期診斷大腸癌的分子標記「STOML2」膜蛋白體。當STOML2濃度高的患者,大腸癌發生率為86%,且其5年存活率也較低。該檢測精準率可達69%,未來可望實際運用在臨床診斷。

研究團隊進一步經由酵素免疫法分析血液檢體結果。STOML2用於診斷大腸直腸癌的靈敏度為71%,與腫瘤胚胎抗原(CEA)合併測量可將整體檢測靈敏度提高為87%,顯示STOML2可能作為早期診斷大腸直腸癌的非侵入性生物標記。

陳玉如表示,膜蛋白體位於細胞外圍,是細胞發生癌變的關鍵角色。因為其濃度低、結構不穩定,目前僅肝癌、攝護腺癌在臨床上有蛋白體分子標記,協助醫師監測、診斷患者是否罹癌。大腸癌過去運用腫瘤胚胎抗原(CEA)檢測,但僅能用在術後追蹤,不適合用於篩檢癌症。

陳玉如說,仍需要上百個癌症病人檢體進行重複驗證,如果一切順利,最快5至10年內就可應用在大腸直腸癌臨床診斷。

該團隊也建立全球第一個大腸直腸癌膜蛋白體資料庫,可有效測定856個蛋白質的濃度變化。透過分析不同膜蛋白體在癌症治療前後的反應結果,可預測使用治療藥物後的生理反應。

陳玉如表示,對癌症病人來說,建立資料庫後,只要先檢測個人的膜蛋白體,可以評估哪一種治療方法對病人比較好、後遺症最少,找出屬於每個病患最佳的治療方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