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稷專欄:要怎麼避開美中貿易戰的流彈

2017-08-28 06:40

? 人氣

「美中兩大經濟體有競爭也有合作,台灣經濟應有主體性思維,才能找到因應之道。」圖為總統蔡英文在新南向商機論壇,談論新南向政策。(資料照,郭晉瑋攝)

「美中兩大經濟體有競爭也有合作,台灣經濟應有主體性思維,才能找到因應之道。」圖為總統蔡英文在新南向商機論壇,談論新南向政策。(資料照,郭晉瑋攝)

美中貿易爭議再起,成為影響經濟的黑天鵝!若美國對中國出口品採取懲罰性關稅,對美中台三邊經貿關係會有甚麼影響?台灣的經濟該如何因應?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授權美國貿易談判代表署(USTR)針對中國強迫美國企業技術移轉、竊取智慧財產權(IPR)、取得美國公司科技,來換取進入中國市場的不公平准入障礙展開調查,甚至打算根據《一九七四年貿易法》的三○一條款,對中國採取逞罰性高關稅。中國商務部則強硬回應,認為美國的做法不尊重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多邊貿易規則。美中貿易戰有升溫趨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中商品貿易逆差去年高達三四七○億美元,部分歸因於台灣廠商在國內接單,在中國的工廠生產,再出口到美國的跨境產銷模式。我方國貿局官員也表示,如果美中貿易摩擦情勢升溫,將對台灣電子、鋼鐵、石化、機械業等在中國投資的台商有不利影響。

過去數十年來台商大量投資中國,得以在中國建立生產基地,代工生產歐美大廠訂單。但近年來不但中國的勞動、環保等生產條件趨於嚴苛,甚至也已面臨中國傾國家力量扶植紅色供應鏈的挑戰。台灣依賴中國生產的兩岸分工模式,逐漸因為紅色供應鏈崛起而受到全面性替代。

台商固然不樂見美中貿易摩擦演變為懲罰性關稅,乃至引發中國反制的貿易戰。但美國從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時期的製造業回流,到現任川普總統的「美國優先」,這些政策背後反映出美中龐大貿易逆差,已嚴重造成美國內部財富不均、勞工被迫轉型,與結構性失業問題。美國必然繼續採行動解決國家利益所受的威脅。

中國經濟挾國際間的貿易逆差而崛起,早已對傳統製造業大國造成工作機會的嚴重排擠;「一帶一路」試圖輸出過剩產能之餘,也在地緣政治的國際競爭下,讓各國有高度的安全疑慮。

台灣經濟的因應之道,有賴於國際產業鏈重組中,創造分散製造與多國生產的新管理模式。近年來,台商海外布局也逐漸體現全方位海外布局,並深化與投資國產業整合關係。跨國布局的鴻海,除了著重在印度這個人口超過中國的未來製造強國之外,旗下的富士康更宣布到美國的威斯康辛州投資面板廠。

「新南向政策」體現跨國遷徙建立分散製造的生產模式。「五+二」下一世代產業創新規畫,也應更著重建立與歐、美、日本等先進經濟體的策略性產業合作機制,並協助產業界深化供應鏈整合,創造多國生產的跨國管理模式。

美中兩大經濟體有競爭也有合作,台灣經濟應有主體性思維,才能找到因應之道。

*作者為經濟學系教授。本文原刋《新新聞》1590期,授權轉載。

➤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

➤購買本期新新聞

➤加新新聞LINE好友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錦稷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