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機車文化與軌道建設

2017-07-18 06:20

? 人氣

「騎乘機車,也許是衡量負擔的不得已選擇,也可能只是因為方便。但台灣地小車多,路邊又常停滿各式車輛拒馬板凳花盆,更增添機車上路風險。」(陳明仁攝)

「騎乘機車,也許是衡量負擔的不得已選擇,也可能只是因為方便。但台灣地小車多,路邊又常停滿各式車輛拒馬板凳花盆,更增添機車上路風險。」(陳明仁攝)

前瞻基礎建設飽受抨擊,其中最被詬病的是軌道交通計畫。論者多以財務理由質疑這些軌道恐成難以填補的錢坑,有人更拿開放廣設大學比喻軌道建設,認定將來必定淪為蚊子車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財務評估是必需的,因為北捷和高捷的經驗顯示要達損益兩平頗難,高鐵則靠延長折舊年限(減列每年折舊費用)才能開始獲利,事實證明台灣軌道的自償能力相當差。但何以致之?難道沒有改善空間?

任何事業之本業盈虧,最基礎的問題都在營收。軌道運輸的主要營收來自運乘量;台灣城市生活圈幅員不夠大、人口還不夠多,是軌道運乘量不足支撐獲利的先天條件,但並非唯一因素,另一個重要的後天因素是機車。

機車兼具速度與靈活性,能點對點直接交通免轉乘,價格又只有汽車的十分之一,方便和便宜讓它發展成台灣庶民交通的主流。台灣機車高達1千4百萬部,每千人幾乎就有6百部,數量和密度都居世界第一。從各國擁車狀況來看,日本及西歐國家每千人非機車量幾乎是台灣的二倍(接近200%,附圖綠線),但其每千人機車量不到台灣的六分之一(不及16%,附圖藍線);較諸各國,台灣擁有機車的盛況遠超過汽車。大量使用機車必然排擠大眾運輸,減少機車理當有助城市的軌道交通。

20170714-機車方便,卻伴隨危險。附圖顯示,各國交通事故傷害撞擊(injury crashes)遠離汽車擁有狀況而靠近機車曲線,較低的機車擁有率帶來較少的車禍傷害撞擊,機車密度左右撞擊風險。
機車方便,卻伴隨危險。附圖顯示,各國交通事故傷害撞擊(injury crashes)遠離汽車擁有狀況而靠近機車曲線,較低的機車擁有率帶來較少的車禍傷害撞擊,機車密度左右撞擊風險。

以「傷害撞擊」看待機車危險是必要的,不能只看國際機構重視的死亡率。因為交通事故傷害撞擊不但損了身體髮膚,隨後付出的醫療資源、司法資源等社會成本也不容小覷,這從「涉及體傷的車禍較難和解」的實務觀之,便可明白。

騎乘機車,也許是衡量負擔的不得已選擇,也可能只是因為方便。但台灣地小車多,路邊又常停滿各式車輛拒馬板凳花盆,更增添機車上路風險。當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我們還放任大學生騎乘機車在馬路涉險,讓年輕人有更高機率受傷罹難或者背負刑責,豈是好事?此論非為斥責機車之使用或相關產業,而是要呼籲政府負起完善大眾運輸系統的責任,並提醒機車使用者衡量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遠離危險。

有人會問:就算有了軌道建設,多少人會放棄機車改搭大眾運輸系統?這問題牽涉使用價格、方便與安全的價值拉鋸,只要政府有心,必有解決方法,否則為何日韓西歐的機車擁有率這麼低?同屬機車大國但相對經濟弱勢的越南河內已在日前宣示,要於2030年禁止機車上路;自詡先進的台灣還要故步自封、不設法減少與方便文化相伴共生的機車交通?

軌道運輸優劣,仁智互見。我們需要多放一點「守護一代代年輕人交通安全」的感情。

當年開放廣設大學,忘了少子化;現在辯論軌道建設,別忘了機車。

*作者為小電子廠財務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