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享盡榮華富貴,卻為丈夫野心流產、被當誘餌吸引砲火 張戎揭露宋氏三姊妹跌宕一生

2020-07-28 09:40

? 人氣

宋氏三姊妹在1927年4月蔣介石 「清共」前夕合照,不久後她們就分道揚鑣,分屬兩個敵對的陣營。(麥田出版提供,圖像來源:國史館)

宋氏三姊妹在1927年4月蔣介石 「清共」前夕合照,不久後她們就分道揚鑣,分屬兩個敵對的陣營。(麥田出版提供,圖像來源:國史館)

從2005年的《毛澤東:鮮爲人知的故事》,到歷時12年的《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作家張戎已經不是第一次翻轉歷史人物形象,透過縝密的史料蒐集,她對世人看似耳熟能詳的角色,總能描繪出另一番樣貌,正如她所言,「中國現代史被改竄百年,早就應該重新書寫」,如今再經7年奔走,今年她交出《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下稱:《宋氏三姊妹》),鎖定宋靄齡、宋慶齡及宋美齡3位在兩岸歷史裡穿針引線一世紀的女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論及書寫《宋氏三姊妹》的源由,張戎表示,2014年《慈禧》出版後,她開始構思下一本書的題材,從毛澤東到慈禧,2位傳主都是主宰中國命運的人物,她想再寫個像他們一樣的人,「現代中國史上,此人非孫中山莫屬。」

20200723-《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作者張戎。(麥田出版提供,張小鴻攝影)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作者張戎。(麥田出版提供,張小鴻攝影)

「宋氏三姊妹一生享盡榮華富貴,卻付出慘痛代價」

除了孫中山首倡共和,對往後中國的走向影響最大之外,她也特別希望釐清一個問題:中國為什麼會從慈禧走向毛澤東?1908年慈禧去世前,已準備實行君主立憲,賦予人民投票權,相關程序、規則都已經制定,40年後毛澤東卻掌權,中國陷入最嚴酷的專制極權,而這40年,正是孫中山在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並且留下持久遺產。

起初,張戎認為研究孫中山能解答這個問題,然而在爬梳相關史料後,她卻不願將整本書的篇幅交給孫中山,「我看到的孫,是個徹頭徹尾的政治動物,全心全意追逐的是政治野心、雄心,對我來說太單色調」。

例如,根據孫中山口述之《倫敦蒙難記》,1896年乙未廣州起義失敗後,流亡海外的他暫時落腳倫敦,卻在路過大清公使館時,遭綁架進入使館,險些被送回中國,最終在恩師康德黎、萬巴德營救下才獲釋。

不過張戎指出,英國政府當年做了一系列調查,留下了大量卷宗,「這些史料無可辯駁地說明,孫中山當年並非被劫持,而是他自己經過深思熟慮後走進使館去的,為的是他的政治追求。」

「宋氏姊妹雖然不決策,但位處權力中心」

另一方面,宋氏姊妹的故事,則引起張戎強烈的好奇心。她認為她們雖然不決策,但位處權力中心;雖然也是政治人物,卻又不局限於政治,是多方面、多層次、多色彩的女人。

綜觀三姊妹,宋慶齡、宋美齡各自因丈夫而在政治上得以發揮影響力,宋靄齡之夫孔祥熙長年主理國民政府財政,她儘管不常現身於枱面上,卻仍有深厚影響力。張戎說,當時掌權的都是男性,女性要接近權力中心只能通過婚姻,正如慈禧也是做了咸豐皇帝的妃子,又生了個兒子,才得以在咸豐死後,充分發揮自己的政治才幹,但慈禧是位大政治家,而三姊妹雖然捲入政治,卻不是政治家。

張戎表示,她們一生享盡榮華富貴,但付出的代價也可謂慘痛,從死亡隨時懸在頭上,到慶齡、美齡由於丈夫的政治追求而小產,終身不能生育渴望的子女,此外她們也分屬你死我活的敵對陣營,關係錯綜複雜,極具戲劇性,與丈夫之間的關係,更是曲折跌宕,充滿感情糾結,迄今鮮為人知。

馬歇爾、蔣宋美齡、蔣中正攝於1945年12月22日(美聯社)
張戎認為,宋美齡(中)親歷中國3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堪稱中國現代史的最佳見證人。(資料照,美聯社)

立定方向後,張戎四處奔走蒐集史料,走訪英美台俄各地檔案館、研究機構,並親訪宋、孔、蔣、孫家親屬與相關專家學者,不過比起前2本傳記,她說這次查找資料,是前所未有的順利輕鬆。

如在台灣,相關機構整理、開放文獻史料的成就就令她印象很深。張戎指出,如國史館的《蔣中正總統文物:家書》,有蔣介石夫婦幾十年的來往電信,價值絕不亞於《蔣介石日記》,而國史館出版的《蔣經國書信集:與宋美齡往來函電》是影印的書信原件,要瞭解2人的想法、關係,不可不讀。

往返各地蒐羅、匯集史料後,《宋氏三姊妹》於今年問世,從最初探究孫中山其人的切入角度,到如今的女性角度,張戎說,「以三姊妹為主,再配上她們的丈夫,民國40年能得到完整的敘述。」

張戎認為,長壽的三姊妹目睹了民初的民主中國、蔣介石的國民黨中國、毛澤東的共產黨中國,以及大陸的改革開放、台灣的民主轉型,「宋美齡甚至親歷3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在如此漫長歲月裡身處各自政治力量頂峰,堪稱中國現代史的最佳見證人。」

「孫中山是完全不合格的丈夫,他不在乎妻子被打死」

《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書說從頭,從孫中山出生於廣東、年少赴夏威夷接受西式教育開始,而後寫孫投入革命、在倫敦「遇難」等,宋家姊妹此時都還是無憂少女,要到大半章節後才真正活躍。張戎表示,因為寫書時就打算以個人折射國家與歷史,儘管以宋家姊妹為主軸,但不可避免地,孫中山、蔣介石仍不時會占據舞台中心。

生在近代中國變動最劇烈的年代,三姊妹自然也命運多舛,而這般命運,自然扣連著丈夫,其中在宋慶齡與孫中山的婚姻裡,張戎直言,「孫中山是完全不合格的丈夫。」

孫中山與宋慶齡與官兵在永豐艦合影(1923年)
孫中山與宋慶齡與官兵在永豐艦合影(1923年)。(取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張戎筆下的孫中山,確實如她所述,是政治動物。在《宋氏三姊妹》裡,她寫孫中山如何盤算在中華民國成立後成為總統,也寫在競逐的過程裡,他身邊的女人如何不幸。

如孫中山曾言,「凡是從事於革命運動的人,都得戰勝眼淚。」而張戎對此的註解則是,「只是,戰勝眼淚對他並非難事,因為他總有別的女人在身邊。」如原配盧慕貞,不僅在孫中山的醉心於革命之初飽受冷落,在孫中山傾心宋慶齡後,也毫不留情地被離婚。

慕貞和孫的母親有流不完的眼淚。母親不明白為什麼孫要選擇造反,怨恨孫完全不顧家人……慕貞早就感到跟孫結婚是她「被欺騙了」:孫成年累月不回家,完全不管孩子和父母,生活的重擔壓在她靠一對三寸金蓮支撐的身上,她早就不堪重負。(《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第45頁)

「慶齡接受西方教育的落落大方,讓孫中山為之傾倒」

當時年方21的宋慶齡,原來只是孫的英文秘書,然而,孫中山展現出對共和中國強大的熱情,吸引了慶齡,而慶齡接受西方教育的落落大方,也讓孫為之傾倒,不過這段婚姻,卻受到宋慶齡父親宋耀如強烈反對,除了孫當時是48歲的已婚男子外,也是因宋耀如親眼見識孫中山對待伴侶之殘酷。

1913年2月,在與袁世凱爭權落敗後,孫中山前往日本,當時盧慕貞帶著女兒孫婉前來探望,宋靄齡與2人同行,卻在東京出了車禍,全都受了傷,得知此事的宋耀如著急通知孫中山,孫中山卻無動於衷,甚至始終未曾前去探望妻女,反倒是在3月宋教仁遇刺後,火速發表聲明譴責袁世凱刺殺宋教仁,並返回上海欲推翻袁。

一切看在眼底的宋耀如,萬般反對這樁婚事,然而,孫中山終於還是與盧慕貞離婚,後來孫秘密派人把宋慶齡接到日本,在幾個朋友的作證下結了婚,但是排除萬難的這場婚姻沒過幾年,就全然觸礁。

張戎於《宋氏三姊妹》中指出,1918年徐世昌在北京被選為總統,孫中山宣稱徐是非法總統,並發起「北伐」,徐不願見到中國再遭戰爭蹂躪,宣布自行辭職,也要求孫中山一併辭職,孫最初答應,卻在徐辭職後,顧左右而言他,執意繼續北伐,並命令軍官陳炯明繼續進伐。

回顧與孫中山婚姻 宋慶齡:我沒有愛上他

忍無可忍的陳炯明決定叛變,密謀砲轟總統府,收到警告的孫早已趁機逃離,卻留下宋慶齡,「凌晨,陳炯明的軍隊開始進攻,他們不知道大總統早已不在那裡。因為慶齡還留在府內,為了保衛她,孫的50人衛隊奮力抵抗」,宋慶齡自願留下掩護孫中山,然而已獲安全的孫中山,卻沒有打算讓妻子逃走,為的就是要讓她繼續留在府內吸引砲火。

「孫中山就是期望陳的軍隊攻打總統府,慶齡在,衛隊就在,就會和陳的軍隊對打,攻擊就會越演越熱,孫就有理由反擊,從軍艦上砲轟廣州。」張戎談到,當孫中山命軍隊開砲時,他興奮得與眾人「且談且笑」,高呼「今日之役,足矣!」另一頭,宋慶齡歷經2天2夜惡夢般的逃亡,才在嶺南大學校長鍾榮光相助下,被送到孫的軍艦上。

2人在軍艦上短暫地見面後,慶齡便回上海去,並於中途小產,再也無法懷孕;多年後面對記者提問,宋慶齡說,「我沒有愛上他,我是遠距離的英雄崇拜,一個浪漫女孩的念頭……我想要救中國,孫博士是唯一能做這件事的人,所以我想幫助他。」

「孫中山是完全不合格的丈夫,他不在乎妻子被打死。」對於做為丈夫的孫中山,張戎如此評論,留下宋慶齡做為誘餌的做法,「這行為足矣掐死任何正常女人的愛情,慶齡對孫的愛也沒能倖存。」

「宋美齡對蔣介石在戒嚴時期的嚴酷鎮壓起了柔軟化作用」

同樣做為政治強人的蔣介石,與宋美齡的婚姻相較之下則溫和許多,甚至一定程度上相輔相成。

張戎在書中寫到,在被稱做「軍閥混戰」的時期結束後,蔣介石拋棄了民主制度,建立以自己為首的專制體系,儘管一部份繼承列寧主義的鬥爭方式,但拒絕接受共產,也沒成為如毛澤東般的極權,對此張戎註解,宋美齡雖不制訂政策,但在蔣比較開明人道的政策中,可以看到她的痕跡,也寫來到台灣後,在戒嚴時期,宋美齡對蔣的嚴酷鎮壓起了柔軟化作用。

20200723-《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配圖,1936年12月,宋美齡冒險飛去西安營救丈夫。圖為蔣介石獲釋後夫婦倆飛回家。(麥田出版提供,圖像來源:Alamy)
1936年12月,宋美齡冒險飛去西安營救丈夫。圖為蔣介石獲釋後夫婦倆飛回家。(麥田出版提供,圖像來源:Alamy)

對於2對婚姻為何有如此差別?張戎指出,在於宋美齡、宋慶齡一個軟,一個硬,以及一個熱愛美國,一個崇尚蘇聯,如此區別,在1927年在武漢這段時期可以看出。

當時,北伐戰爭在蔣介石領導下大有斬獲,蔣更公開與蘇俄決裂,而在鮑羅廷的主導下,紅色武漢成立,宋慶齡在此大為活躍,宋美齡卻感到徹底反感。張戎於書中指出,當時鮑羅廷主持的紅色武漢盛行暴力,「他們親歷了一個紅色都市,城裡到處是巨幅標語宣傳畫,有的畫著中國群眾把帶血的刺刀捅進肥胖醜陋、畏縮在地的資本家身體」。

張戎談到,美齡在那裡住了3個月,對所見所聞反感透頂,回上海後看到蔣介石與蘇俄決裂,決定與蔣介石結合,婚後對蔣的影響,是基於基督教和美國方式,而宋慶齡是鮑羅廷指揮下的國民黨領導人之一,紅色武漢是她一生中最活躍、最激進的日子,「她支持暴力行為,她不會約束孫中山,她比孫更真心實意地信仰列寧主義。」

張戎也指出,蔣介石與孫中山對情感、婚姻的態度不一樣,「他深愛宋美齡,愛得還很有想像力,甚至曾把整座山做成項鍊,送給美齡做生日禮物」,儘管感情生活仍有不少波折,但可以說很對得起宋美齡,算得上好丈夫。

20200723-《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配圖,蔣介石1932年給宋美齡的禮物,一條環繞部分紫金山的「項鍊」,項鍊上的「寶石」是座玲瓏的別墅,「鍊子」是法國梧桐林蔭大道。(麥田出版提供,圖像來源:Alamy)
蔣介石1932年給宋美齡的禮物,一條環繞部分紫金山的「項鍊」,項鍊上的「寶石」是座玲瓏的別墅,「鍊子」是法國梧桐林蔭大道。(麥田出版提供,圖像來源:Alamy)

宋慶齡、宋美齡的差異,讓2人甚至在陣營上彼此對立。在宋慶齡與蔣介石因對共產主義的看法反目後,她加入蘇俄乃至於協助中共建立,義無反顧走上一條激烈道路,更一度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另一頭,宋美齡後來則對政治一度冷感,並搬至美國遠離紛擾,直到八二三砲戰時,才終於改變態度,《宋氏三姊妹》如此寫到:「美齡開始把丈夫看作台灣的捍衛者,開始同情他為此而使用鐵腕,那怕是帶血的鐵腕。」

然而到了晚年,兩姊妹的風格卻全然迥異。張戎指出,慶齡年輕時的義憤填膺消失,並且淡出政治,一者是因為毛澤東的政治運動,特別是文革讓她無法接受,只能尋求自保,另一方面,養女隋永清的出現,也使她可以全神貫注地做母親。

而宋美齡則在華盛頓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時,重拾對政治的參與,不僅在當時屢屢給蔣經國建議,更在蔣經國病逝後,意圖阻撓李登輝接任國民黨主席。對此,張戎解釋的原因是,「李登輝是台灣人,美齡隱約感到他不會堅決反對台灣獨立,而且,李對她和蔣都沒表現出特別的忠誠,自己未來的生活方式沒有保障。」

1996年李登輝(右三)參戰台灣首次總統直接民選,並順利當選。(新新聞資料照)
宋美齡在蔣經國病逝後,意圖阻撓前總統李登輝(見圖)接任國民黨主席。(新新聞資料照)

高齡九十的前第一夫人還試圖奪取政治權力,不讓李登輝就任國民黨主席。兩蔣都曾是總統兼國民黨主席,但畢竟要有一個「推舉黨主席」的過場。美齡要求國民黨領導人推遲推舉,以便爭取時間物色自己人,但國民黨領等人都不願意推遲。美玲一天半夜親自給俞國華打電話,要他提議延後辦理,但他謝絕從命。很明顯,沒人樂意她來干預,人人都盼望走向新時代,他們推舉了李登輝。(《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第219頁)

張戎指出,讓宋美齡轉變的關鍵,正是1979年,原來懷抱期待、深愛的美國,卻與北京建立外交關係,使她感到台灣危如累卵,也對美國感到失望,因而氣憤氣悶,變得激憤難遏。

走過了一世紀,從共和中國到中華民國在台灣,張戎認為,蔣介石在台灣仍是受到人民愛戴,「這是因為毛澤東的統治太糟糕了,蔣介石變成了台灣的捍衛者,沒有讓台灣落入毛的手中,僅這一點,就讓許多人感謝不盡。」

書寫宋家姊妹的大半生後,面對如今台灣的轉型正義浪潮,包含對蔣家歷史定位的討論,張戎認為,台灣存在愛戴蔣與強烈反對蔣的人民,雙方激烈而又和平地討論,這正說明台灣是成熟的民主社會,是值得慶幸的事情。

關於蔣介石的定位,張戎也特別強調,1928年蔣打敗北京政府,建立國民黨政府,這時他拋棄了民國一成立就實行的民主制度,終結了中國追求民主的時代,成為民國的首位專制獨裁者,並承襲蘇俄為孫中山制定的組織、宣傳、控制機制,把這一套也都搬來了台灣,「但蔣拒絕接受共產主義,沒有搞毛澤東那種極權專制,保留了相當多民初已經存在的自由,並且致力於和美國做朋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台灣後來有了民主轉型的可能。」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