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書評:破除迷思的新加坡讀本-讀《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

2020-05-18 05:10

? 人氣

華人世界對於新加坡的了解多是一知半解,透過閱讀《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將可以重新建構對於新加坡的認識。圖為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資料照,美聯社)

華人世界對於新加坡的了解多是一知半解,透過閱讀《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將可以重新建構對於新加坡的認識。圖為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資料照,美聯社)

台灣季風帶文化近日出版了新書《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作者陳思賢(Kenneth Paul Tan)教授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譯者是台灣季風帶文化總編輯鄺健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對這本書有很高的期待。

從英國移動到新加坡已有八年的時間,誠實地說,在到新加坡定居之前,我對新加坡的印象,如同華文世界的大多數人,只停留在表面和膚淺的層次。高中畢業時讀了李光耀的回憶錄,但並沒有對新加坡模式特別嚮往。雖然對馬來西亞華人而言,新加坡一直都會是一個,自己人生規劃中,可能的去處。

直到開始在新加坡定居和工作之後,我才驚覺自己對於這個從小到大耳熟能詳的鄰國是如此地陌生,因此我在新加坡的頭一年,我對這個社會感覺是非常疏離的。我開始重新建構自己對新加坡的認識,開始大量閱讀關於新加坡的書,和接觸以及認識不同的人,也因此接手了獨立書店,進入文化產業。理解新加坡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曾和一位在新加坡工作,後來出了一本關於新加坡的書的台灣文友聊起新加坡,我說我覺得新加坡很後殖民,他說何止是後殖民,更是後現代。

新加坡,魚尾獅,川金會。(美聯社)
著名地標魚尾獅是許多人對新加坡的第一印象。(資料照,美聯社)

正因為新加坡小,其設計都十分精細,所以不容易看清這些精密之處。在草根曾有一場活動,台灣來的講者將新加坡批得體無完膚,我在現場,無法壓抑心底升起的不以為然。這樣感覺後來在往後數年重複無數次,我在網路上看到別人談論新加坡時,常常心裡會有「huh?新加坡都不是這樣」的OS。新加坡當然不是不可以批評,但很多這些外界的批評,其實只是複述對新加坡刻版印象。

特別在華文場域,因為新加坡的知識體系語文是英文,所以長期在華文世界幾乎是處於「失語」的狀態,而新加坡人也不多在意或急於替新加坡辯護。這讓華文世界對新加坡充滿極化的偏見,不是過份吹捧,就是過度否定。

因此非常樂見這本 《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 ,被翻譯成華文和出版。這本書由新加坡本土學者所著,是insider的insight,希望透過這本書的翻譯和出版,可以讓華文世界對新加坡有更多理解,能夠引發對新加坡更深入和客觀的討論。

如本書作者所指出,新加坡先天面臨幾個客觀條件的限制,和歷史的問題,如共產主義的威脅,鄰國和大國(馬來西亞,印尼,中國,美國)對新加坡政經的干擾,不同種族,宗教,語文之間的衝突。這些因素造就執政者必須在各種考量和拉扯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摒棄基本教條,而擁抱實用主義,但缺乏原則的結果,也易造就執政者給人總是隨著政權需要能找到說法替自己解釋的印象。因此批評新加坡之難在於,要先理解新加坡的歷史脈絡和其客觀的「限制」,認清之「平衡點」在何處,可能評斷當局的政策和作法是否「合理」。如國家安全和人民自由之間的平衡,種族和諧和言論空間之間的平衡,本土民主政治和避免外國勢力滲入的平衡,保存身份文化認同的母語和與全球接軌的英語之間的平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