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觀點:『只問顏色,不問是非』該怎麼辦?

2014-08-30 02:26

? 人氣

面對選舉中各項政見、流言、抹黑,研究發現「只問顏色,不問是非」似乎是許多人容易掉入的情境。(取自網路)

面對選舉中各項政見、流言、抹黑,研究發現「只問顏色,不問是非」似乎是許多人容易掉入的情境。(取自網路)

七合一選舉進入百日倒數,候選人間的政策競逐、對政績與人格質疑也打得火熱。負面競選本身並非壞事,畢竟對過往所作所為的評價及基此對未來的評估本來就是責任政治的一部份。然而,在意見討論的過程中,許多人都會抱怨『只問顏色、不問是非』,只要跟我同黨的就什麼都是對的,對我黨不利的消息都是對方抹黑、對我黨有利的消息都是可靠來源。在大家各自『為了部落』的情況下,要怎麼達到民主理論中的充份溝通、形成制衡政府的公共輿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這個問題絕不只台灣才有。無論是美國,乃至於世界各國政治心理學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只問顏色,不問是非』是人們在政治場域常見的現象。人們因為心裡先對特定政黨有偏好或厭惡(往往來自於第一印象或從小被灌輸),而影響了所有資訊收集、接收、評價的過程;人們傾向對自己陣營不利的資訊給予特別高的審查標準、對己有利的就輕輕帶過;人們傾向聽從自己陣營領袖的意見,就算這意見對個人錢包不利仍力挺,甚至民眾假如先入為主接收到錯誤的資訊、並被己方陣營背書後,假如學者再提供可靠正確的資訊,民眾反而會生氣、並且更支持原先錯誤的資訊內容及陣營。這樣的資訊偏差甚至不一定能靠所謂的『中立』選民,因為已經有心理測驗方式做出──其實很多對外號稱『中立』的選民,其實比自認支持特定政黨的選民更『偏好特定政黨』。甚至紐約時報也在近日特別撰文討論這個議題,來感嘆為什麼那麼多美國民眾對於全球暖化、演化論、健保的態度之強硬。

科學證據證實了人們對民主的擔憂,那麼又該怎麼辦?政治科學界近年來也積極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但現在有的結果十分有限。達特茅斯學院政治學教授Nyhan建議可以做兩點:第一是把事實證據與政黨支持分開,先安撫對方說『你可以繼續支持某政黨沒關係,但我這邊有個事實是我們可以共同相信的』,第二則是加深政治人物說謊的成本,例如透過媒體、尤其是資深記者,在政治人物又跳出來搏版面時提醒讀者這人說過幾次謊。


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面,康乃爾大學教授Mettler發現在提醒民眾他自己曾享有過哪些社會福利及稅金補貼後,民眾會轉而更支持對其它人的社會福利政策。另一方面,現在正在華府舉行的美國政治學年會當中,有幾篇心理學實驗發現:陳述對己方陣營不利的事實時以令人緊張不安的方式陳述,民眾較有可能用該事實來批評自己陣營;但假如其陳述方式是讓民眾震怒,那民眾在接收完負面文宣後不會有任何改變、甚至可能會更支持己方陣營。

然而,這些實驗大多仍是在學術界的階段,而實務上也很少有候選人願意讓政治學家來做個田野實驗。候選人不做,民眾可做。加州大學戴維司分校政治學教授Huckfeldt的研究指出,個人會改變意見的機率,與該人社會網絡中與他意見不同的人的比例有正相關。換言之,越勇於在自己的人際網路中發聲,總是越有可能多影響到一個人改變投票選擇。很多朋友至今仍留著黑色及白色的臉書大頭貼,暗示著這次選舉將會是全面性的戰役,準備帶上一顆強軔的心吧。

*作者為美國杜克大學政治所博士候選人,專長為跨國政治比較及民意調查/從小在台中長大,大學就讀台大電機系,因希望在公共領域討論時能把話說清楚,而也相信把話說清楚後還是有觀眾願意聽,故轉念政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