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當硬道理碰上小清新─問題只是經濟嗎?

2014-03-27 07:02

? 人氣

崛起的中國成為左右東亞政治的核心因素,但當有一天中國無法提供GDP貢獻時,情況又會如何?(318佔領立法院進入第9天,取自台大新聞E論壇)

崛起的中國成為左右東亞政治的核心因素,但當有一天中國無法提供GDP貢獻時,情況又會如何?(318佔領立法院進入第9天,取自台大新聞E論壇)

我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幻想過:假如沒有「中國」,世界是什麼樣子?具體而言,假如在東亞的這塊土地上,沒有中國大陸這部分,香港、臺灣、日本、韓國會是什麼樣子?易言之,中國大陸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東亞諸國的政治現狀。許多政治議題看似是內部的、易解決的,因為中國大陸的存在,就變得異常複雜而充滿了不確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去幾年來,臺灣媒體已經注意到臺灣問題中的「中國因素」。支持與中國發生緊密關係的一派,寧願把中國視為一個像韓國、日本那樣的正常國家,既然全球化之下跟誰做生意都是做,為什麼不能跟中國做?尤其是中國是一個十三億人的大市場?讓政治的歸政治,經濟的歸經濟。而警惕與中國發生緊密關係的一派則認為,中國沒有放棄併吞臺灣的目的,應該拒絕那些以經濟面目出現的統戰行為。

或有人說,何以認定其為統戰?只吃虧不佔便宜,這在國際貿易關係中是不正常的,除非是想占更大的便宜,否則無以解釋。2012年選舉中的大陸因素,明眼人都看得到。一味給臺灣人民讓利的大陸政府,多年來始終相信經濟因素是一切問題的決定因素,只要在經濟上與臺灣密不可分,自然在政治上不會吃虧。在更大的範圍內,比如新疆和西藏,也是同樣的GDP邏輯。

「崛起的中國」的這種邏輯,甚至改變了冷戰後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國的海外投資、援助與貿易,很多是精心設置的政治棋局。比如以在非洲的投資和援助換取關鍵時候的聯合國贊成票或者反對票。這種行為跟黨國的核心利益相關,在臺灣問題上也是如此。我相信臺灣的執政者不會不知道,只是飲鴆止渴而已。

這種「夾心巧克力」的構成是不可分割的,本來就無法把「糖衣吃掉,炮彈退回」。臺灣如果要與中國大陸做生意,就要承擔伴隨經貿利益同來的統戰風險,如果沒有做好這個準備,只顧眼前經濟利益,那民眾的對政府的質疑再平常不過。現在看來,馬政府其實並沒有做好這個準備。這次臺灣學生反服貿協議就與此相關。

從1979年《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以來,大陸的對台政策雖多有變化,但大體是根據鄧小平「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綱領,對台、對港政策都是經濟優先,以經促政。過去的三十年,幾代中共領導人擘劃了一個「硬道理」的藍圖——逐步培養香港、臺灣在經濟上對大陸的依賴。依賴到離開中國大陸,實體經濟就要承受巨大風險的程度。

在2005年兩黨複交以來,「和平統一」的政治性宣告被「和平發展」的經濟話語代替,甚至「兩岸聯手,賺全世界的錢」這樣赤裸裸的話語都可以公開說出來。這其實很像賭博,高收益當然有高風險。臺灣如果完全依賴大陸市場,固然可以賺錢,可是,除了錢呢?大陸給臺灣的是不是只有錢?有沒有別的東西?套句2008年選舉前蕭萬長說的話:「笨蛋!問題是經濟!」可是反問一聲:「笨蛋,問題只是經濟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