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從此以後,我們都長大了

2014-03-26 14:52

? 人氣

走年熱血青春,然後,我們就長大了。(圖為日本作家川本三木原著改編的電影《革命青春》電影劇照。)

走年熱血青春,然後,我們就長大了。(圖為日本作家川本三木原著改編的電影《革命青春》電影劇照。)

「我只是想思考,對記者來說,道德是什麼?這問題的原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本作家川本三郎在自白文集「My Back Pages(台譯: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的後記中這樣寫道。

川本三郎在這本書裡面描寫的時代,是上個世紀60與70年代之交的日本,戰後的情緒壓抑、政治的裹足不前,在急欲破繭而出的思潮激盪下,創造出日本學運最激烈的時代。

在那樣的時代裡,川本是一名記者,也是名離校園還不太遠的年輕人。身處運動之中,他必須如記者般旁觀,卻也和每一名參與者一起自問:「你是誰」。在記者的身分與道德感驅使下,他捲入了定義不明的思想犯殺人事件,因此扭轉了人生。然而回顧過往,他所能說的,卻也只有「那個時代的象徵,說起來就是經常在下雨」。

318學潮至今已逾一週,只有一天下雨。少了雨天的淒美浪漫,這場被媒體賦予花之名稱的運動,從春寒走入春暖,淡淡陽光伴隨微涼天氣,有著不同於其他政治抗爭的清爽感覺。

然而對所有人來說,現實一點也不清爽。意見的糾葛與困惑,像是貼著肌膚的冷空氣,讓人無法褪下冬衣;然而情緒隨著空氣升溫,不同立場的交相指責,局內局外的誤解委屈,無處排遣的怒氣在擁擠的街頭相互撞擊,像身上微汗一樣黏得人難過。

放任公眾因同樣的家國之愛、同樣的無能為力而拉扯撕裂,當權者施用所羅門王的謀略,卻沒有那樣的慈悲,反而賴在權力的舒適圈中寸步不離,高高在上地看著他的人民困在灰欄中無法脫身。

記者的筆,可以見證、可以批判、可以影響。平常的自信,在這樣的時刻裡顯得脆弱不堪。身邊有很多人譴責當權者,很多人埋怨執法者,還有很多人責備學生。然而對記者來說,選擇做一個平庸的記者和一個有情感的凡人,或是一個專注的記者和一個放下情緒的高人?僅僅是道德感這件事,就足以讓大部分的記者飽受煎熬,不知該向何方尋找救贖。

從318佔領立院時為國會受辱而心痛,到323政院衝突為學生受傷而落淚,記者被動地身歷其境,卻早已因太多的情緒跌宕衝破媒體的防線,被迫赤裸裸地以「人」的角色面對一切。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衝突,每場衝突裡都有人為自己做選擇。在台灣做一名記者,其實我也可以很江湖氣地聳聳肩,不當一回事地這樣看,甚至試圖從中做出對自己無害,甚至有利的選擇。

然而事實是,9天以來,每天下了班,我關上電腦、揹起背包,情不自禁地走到青島東路,讓自己浸潤在那環境之中。那是一個有溫度的場所,取暖之後,我於是有勇氣提醒自己:你是記者,站遠一點,才能保持整個事件的完好。

做為一個公民,我希望這件事能早日有個讓大家都好過的結局。做為一名記者,我只能對所有以各種形式成為這場運動一部分的人說:你們在那裡一天,我們也會在。

而很久以後的某一天,當我們回想起這段時光,或許會像日本戰後漫畫家樹村みのり在「贈物」裡說的:

從此以後

我們

長大了

曾經是小孩

的我們

大家都長大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