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當台獨變成一種「潮」

2020-01-28 07:00

? 人氣

當台獨變成一種「潮」。(AP)

當台獨變成一種「潮」。(AP)

潮,所謂潮流,一方面意味著一時的流行,且具一定主流地位;另一方面,潮起潮落,是動態起伏;現代年輕人更用「潮」,形容一個人穿著時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1992年後,台灣人認同漸漸提升,至2014年太陽花學運到達新一波高峰。於此同時,台獨的立場認同亦逐漸成長,變成一種「潮」,2019年再因為「芒果乾」的社會氛圍影響,偏向獨立與儘快獨立的立場認同有所上升。

一個「潮」字,其實帶出三種不同的意涵。一是文化認同暨政治認同的改變,不再像過去以「中國」二字為認同依歸,取而代之的是漸升的「台灣認同」,「天然獨」世代在2014年太陽花學運華麗登場於政治舞台,這個世代支持台灣現狀是個獨立自主的主權國家——即「獨台」(亦有人稱為「華獨」),卻不必然主張台灣獨立建國。然而,在民進黨的鼓吹下,天然獨的概念為民進黨創造,被創造的概念也被民進黨綁架,宛如天然獨的代言人,甚而排擠所謂天然獨中支持華獨或中華民國派的聲音,遂成為汲取政治利益的工具,也是一種鬥爭的「潮」。

這種文化暨政治認同的改變,猶如月力帶動地球的潮汐,本應海浪綿綿,溫和淘洗著地球的地貌,卻受到政治力的介入,偶有兇猛異常的大浪打上岸,將岸邊觀浪之人捲入海中,是為「潮」中隱含著凶險。

二是這個受到人為催化的「潮」禁得起考驗嗎?不同於自1992年後的文化暨政治認同的轉變,台獨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在政治的推波助瀾下,化為一時的大浪,年輕世代大量轉發相關訊息,民進黨似乎在此間成為護國保權的化身。惟此種大浪究竟能否撐過國際現實的考驗,抑或是後繼無力,僅是台獨人士的黃粱一夢,尚需實際驗證。不過,已有學者提出相關調查,顯示台灣人民對於台獨,傾向一種理性的成本考量,台獨傾向在遇到某些情況時可能會選擇退一步或其他立場。

三是取自年輕人穿著入時的形容詞——「潮」,好看、美觀、同儕都愛,是大量轉發政治或台獨訊息的一種跟風,或說「時尚」,只不過跟風的背後可能是一種無奈。當代的民主選舉遂成為一種金錢文化跟資本力的展現,年輕人不具財力,去和佔據資源、政治地位、掌控遊戲規則的政治人物競爭,在此情況下,消極的轉貼訊息成了少數能做的事情,有些政治效能感更高的年輕人,會選擇選舉之外的方式「關心」政治,能否產生實質作用則是另一回事了。

20191104-總統蔡英文連任辦公室4日推出政績宣傳影片《關心台灣》。蔡英文口述片段提到,「你的關心也會讓你看見我們的不足,但你也會看到反省、看到改進」,畫面則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攻佔議場的照片。(取自蔡英文競辦《關心台灣》影片截圖)
蔡英文連任政績宣傳影片《關心台灣》。蔡英文口述片段提到,「你的關心也會讓你看見我們的不足,但你也會看到反省、看到改進」,畫面則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攻佔議場的照片。(取自蔡英文競辦《關心台灣》影片截圖)

台灣人之問:我們是誰?

「我們必須先知道我們是誰,才會知道我們的利益是什麼。」這是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談及國族認同對於國家發展重要性的重要詮釋。杭亭頓認為,清楚的國族認同,有助於國家發展。或許這是台灣近20年來,社經發展停滯不前的重要原因與背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