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果專欄:造勢人數的爽度

2020-01-28 06:30

? 人氣

選舉造勢場的人數向來都是個謎。雖然運用Google地圖面積去概算人數不是太難,只是舞台主持人讓現場人數在短時間內增加一萬人或十萬人。(資料照,新新聞柯承惠攝)

選舉造勢場的人數向來都是個謎。雖然運用Google地圖面積去概算人數不是太難,只是舞台主持人讓現場人數在短時間內增加一萬人或十萬人。(資料照,新新聞柯承惠攝)

選舉造勢場人數喊爽的成分居多,畢竟拚場是聲量的展現。身在傳統造勢場合的支持者,渴望被主持人吶喊出的人數催化,激發出參與的幸福感,應該沒人想知道科學計算方法吧,多麼掃興。

選舉造勢場的人數向來都是個謎。雖然運用Google地圖面積去概算人數不是太難,只是舞台主持人讓現場人數在短時間內增加一萬人或十萬人,靠的不是什麼厲害的目測功力,而是為了達到熱場的目的,不管現場來多少人,喊出預先設定的數字就是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網紅「四叉貓」用了最人工的方法,親自到場數紅椅頭的數量,當然警方也有估算的標準,但支持者或競選團隊認為多少就是多少的例子,好像也成為常態了。

人數當然是喊爽的成分居多,畢竟拚場是聲量的展現。但是科技進步了,來到人人有手機的時代,網路空戰搭配實體造勢的陸戰,讓二○二○年這場大選,四處都是戰場。

在手機網路未出現的時代,尤其是戒嚴時期,我曾經陪父親去小學操場聽過政見發表會。候選人斜背著姓名綵帶,逐一唱號上台發表演說,真的是說明自己的政見,很少看到罵來罵去。唯一意識到選舉的實感,應該是里長或鄰長替某某候選人送來的味精、醬油或彩色鍋。

開始出現集結支持者的造勢活動,加上旗幟與汽笛喇叭的道具,應該是民進黨還在黨外的時期。而演唱會等級的大舞台,似乎是阿扁選市長那時才有的規格。總之,在投票之前,支持者對候選人的表態,就是實際走到造勢場子,那絕對是個指標。

行動網路普及之後,觀看網路直播的瀏覽數其實也是個指標,譬如蔡英文的LINE、IG、臉書以及推特都有很強的即時直播能力。直播當時的瀏覽人數,加上影片反覆回播的傳播力,觀看者靠手機就能跟競選團隊發送的訊息達成連結,甚至成為分享的發動機。

在選前之夜的凱道現場,有過兩波手機互動人數的即時測試,透過蔡英文LINE帳號的回訊功能,表面看起來好像是和支持者玩個手機小遊戲,可是現場大螢幕立刻顯示參與人數,代表現場加上收看網路直播參與者的概算。當然實際人數可能還要多一些,畢竟只有幾秒的反應時間,一時找不到功能按鍵的使用者根本來不及加入。而當晚在凱道的主持人完全沒有喊出現場人數多少,這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不過,身在傳統造勢場合的支持者,原本就很渴望被主持人吶喊出來的人數催化,藉以激發出參與的幸福感,應該沒人想知道科學計算方法吧,多麼掃興。

*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716期,授權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新新聞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