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農曆年假,卻不想回家團圓?給討厭過年的你:對返鄉的焦慮,其實來自於遍體麟傷的父母

2020-01-21 15:32

? 人氣

農曆春節將至,許多人期待著春節假期的到來,但對返鄉後要面對的家人卻有著深深的焦慮感(圖/pakutaso)

農曆春節將至,許多人期待著春節假期的到來,但對返鄉後要面對的家人卻有著深深的焦慮感(圖/pakutaso)

臨近春節的時候,在北京打拼了一年,很多同事已經陸陸續續踏上回家的旅途。但回家這件事對我來說,似乎總在內心深處隱隱地藏著一絲焦慮。離回家的日子越近,期待感越強的同時,焦慮感也越來越明顯。已經能想像到,從見到爸媽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會有問不完的、讓你不想回答的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怎麼換了這麼個創業公司啊,之前的工作不是挺穩定的嗎?」

「你那個男朋友家庭條件行不行啊,上次舅媽介紹的那個小伙子家境又好又是我們這兒的,去見一下怎麼了?」

「怎麼這麼晚還不睡?」

「都中午了怎麼還不起床?」

「平時生活也是這麼一團糟嗎?」啊......好像自己是個生活不能自理的人。

你當然明白,他們是出於愛,但這愛的密度太高了。你往往也不忍心打斷,因為那會讓你覺得傷害了他們而愧疚。那就忍著吧,或者躲一躲吧。

(圖/簡單心理 提供)
(圖/簡單心理)

一年年過去,很多人抱著期待回家,卻又不得不消極應對家裡的人和事。儘管我們都希望能和父母更親近一點,卻總隔著一些疏離和對抗。

以下,讓我們從創傷的代際傳遞(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trauma, ITT)角度來試著走出這一步,理解父母為什麼會令我們如此焦慮。每一個文化環境都有自己的集體性創傷,而我們的文化中顯然也存在不少。

三年自然災害、知青下鄉等等曾在中國盛行的詞彙,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是陌生的,它們只是印在書本上的故事。但對於祖父輩來說,這是他們生命中真真切切的一部分。儘管他們不願言說那種痛苦,但所經歷的一切毫無疑問影響著他們的信念、情感模式,當然也包括他們的家庭關係、養育方式。即使你和祖父輩們並沒有直接經歷這些創傷,不置可否,我們都生存在同一個社會大背景下,總會彼此互相影響,造就了相似的困境。

創傷代際傳遞,傳遞了什麼?

首先,在經歷過集體性的創傷之後,人會對災難的預期有更刻板的負面認知,你是不是也會好奇:爸媽想像力怎麼就這麼強?總能想像到最糟糕的結果、並且堅信那一定會發生?我只是說了一句我想換工作,他們就開始擔心不穩定,反覆勸你別瞎換,甚至連你換工作失敗後回老家的規劃都做好了……結果,你也很難不去懷疑自己是不是選擇錯誤。

其次,在情緒方面,他們的主要表現是焦慮,而且是一種毀滅性的焦慮。可以想像,當他們年輕時經歷那些書本上的創傷時,是怎樣的無助。他們可能本來家庭條件不錯,結果卻遭到極端打擊;他們可能本來可以繼續學業去實現夢想,卻忽然要遠離校園背井離鄉。當他們的生活非常不可控,甚至被突如其來的變故徹底改變人生,如果他們沒能好好地從中走過來,那種強烈的焦慮感將會一直籠罩在心中。那麼,經歷過創傷的人,在撫養下一代的時候會有什麼樣的傾向呢?他們可能會過度控制和保護孩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