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浩觀點:1996年臺海危機是怎麼結束的?

2017-01-15 07:10

? 人氣

美國前總統比爾柯林頓。(美聯社)
自此之後,美國的態度轉趨強硬,美國總統柯林頓、國務卿克里斯多福、國防部長佩里等人紛紛發表談話,對解放軍演習表示「嚴重關注」。(資料照,美聯社)

中國對美國壓倒性武力示威大為錯愕,解放軍潛艇部隊緊急全部出海抗衡,中美兩軍實質上形成對峙局面,雙方劍拔弩張。幾天後,中國政府開始退卻,3月12日,中國宣佈飛彈試射已完成,實際上,中國發射的飛彈比它原先計劃的少了一半。同時,由於臺灣掌握情況和美國的介入,解放軍被迫修改演習計畫,改採「三不原則」,即一、發射飛彈不會飛越臺灣本島上空,二、海軍空軍不超越臺灣海峽中線,三、即使舉行登陸演習,不會實際去占領臺灣的島嶼。解放軍在演習時發射了飛彈,但沒有使用實彈的彈頭。中國發射飛彈後,李登輝爲安撫臺灣民心,公開宣講中國發射的是「空包彈」、「啞巴彈」,引起中國反間諜部門的注意。1996年3月23日,李登輝高票當選總統,中國政治目的落空,因而提前兩天結束了軍事演習,美國航空母艦隨後駛離臺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與此同時,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悄悄地準備顧問和愛國者飛彈,一旦中國進攻,即可投入臺灣協防。美國國家安全副助理伯格又在3月5日打電話給臺灣國安會秘書長丁懋時,要求他立即來美國面談。這是美臺斷交後,美國國安會最高級別的主動聯繫。雙方經過幾天交涉,丁懋時才於3月11日趕到紐約,與伯格進行了5個小時的秘密會談。伯格告訴丁懋時,美國已經向臺灣海域派遣航母並嚴厲警告了中國,他要求臺灣不要輕舉妄動,美國這樣做並不是給臺灣開空白支票,臺灣不可以為所欲為。雙方集中討論了臺灣大選後李登輝的兩岸政策走向,美方希望臺灣在選後能盡快恢復兩岸對話。伯格表示,基於「一個中國」政策,美國不能支持臺灣加入聯合國等主權國家間的國際組織,他也要求臺灣在1996年一整年都不要推動政府高層訪美。1996年的臺海危機成了美臺外交關係的轉機,柯林頓批准美臺國安高層建立經常性的戰略對話,成為美臺固定的官方溝通機制,這是中國發動軍事演習時沒有預料到的後果。

希拉蕊的丈夫比爾.柯林頓與女兒雀兒喜都在場下觀看辯論。(美聯社)
柯林頓批准美臺國安高層建立經常性的戰略對話,成為美臺固定的官方溝通機制,這是中國發動軍事演習時沒有預料到的後果。(資料照,美聯社)

在臺中美三方臺面下的一連串外交溝通後,1996年5月20日,李登輝在就職演說中表示「我們根本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採行所謂的『臺獨』路線」。他表示願意訪問中國,從事和平之旅。中國副總理錢其琛第二天公開回應「對臺灣當局,我們現在是聽其言,觀其行」。

1996年3月,美國同時派出兩個航空母艦戰鬥群圍繞臺灣海峽,這是1979年美中建交後美國對中國的第一次軍事威脅動作,體現了美中關係的危機。美國的行為也大大降低了以往美國是否會在中國進攻時協防臺灣的政策模糊性。面對美國的軍事優勢,中國被迫退卻。此後二十年,中國奮起直追,大力發展海空軍力,企圖最終在西太平洋挑戰美國霸權。1996年臺海危機也反映了當時中國領導人對臺灣民意的誤判,導致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宣傳攻勢的破產。遺憾的是,臺灣領導人在民意推動下的短線政治行為,中國領導人習慣性寧左勿右的過度反應,與美國干預程度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穩定的臺中美三角關係通常會因為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內部政治局勢的變化而演變成危機,並且不斷重複。

2017年1月11日,中國國務院發表「中國的亞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書,闡述中國在習近平主席領導下的安全合作政策。中國政府認為,中美合作對亞太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美國即使是超級大國,一個大國也維持不了亞太安全」。臺海危機二十年後,中國不再容忍美國獨霸,要與美國分享亞太警察角色,現在就看美國川普新政府如何接招了。

*作者為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

汪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