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台灣之光「蓬萊米」如何誕生?台大一間小屋,保存日治時期珍貴記憶

2017-01-15 07:30

? 人氣

在台大旁的磯小屋。(圖/天下雜誌提供)

在台大旁的磯小屋。(圖/天下雜誌提供)

陽明山竹子湖不是只有海芋田、野菜餐廳,這裡也是孕育蓬萊米的搖籃,八十八年前,台灣人舌尖上的米飯香起源於此。

高齡八十八歲長者的生日叫「米壽」(米字拆開來就是八十八),「蓬萊米」也有自己的八十八歲米壽生日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明清時期,台灣的稻種品系複雜,日治期間才由政府推動品種改良。當時台灣所種植的稻米品種為米粒較長的秈米,日本人稱它為「在來米」,意指台灣在地本來就有的米,口感較硬。一九二○年代,才由日本農業專家磯永吉和末永仁在日本稻米品種的基礎上,終於培育出可適應台灣氣候的品種「蓬萊米」,磯永吉和末永仁因此有「蓬萊米之父」和「蓬萊米之母」的尊稱。

種稻的阿伯。(圖/天下雜誌提供)
種稻的阿伯。(圖/天下雜誌提供)
蓬萊米。(圖/呂景義,天下雜誌提供)
蓬萊米。(圖/呂景義,天下雜誌提供)

台大農學院舟山路附近有一排市定古蹟「磯小屋」日式建築,是磯永吉當年做研究之處,長期展出當年育種的器材、論文、講義等。入口處的兩尊磯永吉和末永仁銅雕,就是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的親手雕塑,以感念這兩位日本友人對台灣的貢獻。

現年八十二歲志工陳景林的父親陳清源曾受教於磯永吉,「來這裡幫忙解說,也算飲水思源,」陳景林笑笑地說。

磯永吉追想錄的封面。(圖/天下雜誌提供)
磯永吉追想錄的封面。(圖/天下雜誌提供)

為了保持實驗品種不被其他稻種干擾,以及需要近似日本的冷涼氣候,磯永吉選在陽明山的竹子湖進行稻種培育。然而近年竹子湖的環境丕變,海芋等園藝植物和土雞城、野菜餐廳大行其道,「竹子湖五十年光榮的稻作史已完全失憶,」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謝兆樞一度感嘆。

竹子湖種田。(圖/天下雜誌提供)
竹子湖種田。(圖/天下雜誌提供)

所幸在磯小屋團隊努力下,當年的「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事務所」歷史建築,現在已成為「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故事館」,今年三月八日在盛大慶祝下這棟建築剛過自己的「米壽」。

當年的器具。(圖/天下雜誌提供)
當年的器具。(圖/天下雜誌提供)
當年的器具。(圖/天下雜誌提供)
當年的器具。(圖/天下雜誌提供)

社區居民也在二○一二年成立「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榖東俱樂部」,立志「把蓬萊米種回來」,恢復「蓬萊米搖籃」的榮光。每年地方耆老們都會和磯小屋團隊一起邀請在地的湖田國小、薇閣中學等年輕世代一起插秧。

磯小屋團隊也遠從日本國立遺傳研究所找到已在冷藏庫沈睡三十年的蓬萊米原種「中村種」,喚醒並在此復育「原滋原味」的蓬萊米。「這真是最有意義的食農教育!」台大農藝學系前系主任彭雲明說。

磯小屋
台北市基隆路4段42巷
02-33664789
開放時間:每週三、六、日 9:00-12:00 14:00-16:30 

文/陳世斌
圖片提供/台灣大學農藝學系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雜誌微笑季刊《慢島款款行》(原文標題:古鎮配小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