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結果出爐》全國人口僅130萬,這個小國表現稱霸全歐洲!愛沙尼亞成為教育強國的5個秘密

2019-12-04 09:30

? 人氣

(示意圖)「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出爐,愛沙尼亞學生表現稱冠全歐。(pixabay)

(示意圖)「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結果出爐,愛沙尼亞學生表現稱冠全歐。(pixabay)

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3日宣布2018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排名,波羅的海小國愛沙尼亞表現在歐洲稱冠,於閱讀、數學、科學3類別均位列全球前10,在科學、閱讀2個項目的排名更是勝過台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愛沙尼亞全國人口約132萬,不到台北市人口的一半,人均GDP略低於台灣,學生表現卻贏過歐洲主要經濟體。英國廣播公司(BBC)至愛沙尼亞實地採訪,歸納出該國教育的5大特色,並由此分析該國學生在PISA評量大放異彩的原因。

三歲開始念幼兒園

愛沙尼亞從小學(7歲)起實施義務教育,但幾乎每個孩子都在3歲前進入幼兒園就讀,雖然家長必須繳納學費,但每月80歐元(約合新台幣2700元)的費用,是多數人都能輕鬆負擔的金額。

塔爾維克(Kristin Talvik)的孩子今年6歲,意味著他將在明年起進入小學階段。塔爾維克告訴BBC,家長十分仰賴幼兒園為孩子做好準備:「這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社交方面做好準備,因為學習進度將會變得飛快,孩子會需要勇敢舉起手向老師發問。」

從遊戲中準備學習

另一位家長烏斯塔魯(Elvira Uustalu )則說,教育確實很重要,但是「以孩子們喜歡的方式從事教育也同樣重要。」在愛沙尼亞的幼兒園,孩童在教師帶領下「從玩中學」,並逐步引入正式的學習活動—幼兒園經理拉爾(Riina Lall)指出,學童在離開幼兒園前不會進行測驗,由一張列出他們的技能、發展程度及待加強面向的「入學準備卡」取而代之。

從幼教階段開始,愛沙尼亞便盡可能讓所有孩子的身心狀態都準備好接受教育,從而提升整體的學習水準。而根據PISA評量結果也可以看出,愛沙尼亞青少年的學習表現落差較小。

沒有「明星學校」

愛沙尼亞的義務教育由7歲實施至16歲,不同於許多國家按學科表現或技能將學生分流,愛沙尼亞沒有所謂「明星學校」的存在,而是讓成績各異的學生共同學習。教師的目標是在數年內找到方法,提升所有學生的程度。

首都塔林(Tallinn)一所中學的校長庫斯提克(Rando Kuustik)指出,愛沙尼亞的官方課綱給予教師相當程度的發揮空間,得以自由設計授課方式與內容,同時也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我認為教師是我國教育表現這麼優異的主因。」庫斯提克還說:「如果依照程度的不同教導學生,等於是對他們實行差別待遇,為什麼我們要在學校做這種事呢?」

向北歐看齊

愛沙尼亞在1991年脫離俄羅斯獨立建國後,便向以優質教育著稱的鄰國芬蘭取經,教育與研究部長瑞普斯(Mailis Reps)受訪時直言,愛沙尼亞的目標是打造與北歐同樣平等的教育體制,即使要價不貲也在所不惜。脫離幼兒園階段後,愛沙尼亞家長無須支付任何學習費用:「在愛沙尼亞,免費的意思是真的免費—課本免費、午餐免費、、你甚至不用支付通勤上學的交通費。」

不過瑞普斯也指出,愛沙尼亞對教育的普遍重視,鑲嵌於經濟起飛的背景之中,「今日的愛沙尼亞有著『用功讀書』的傳統,就像亞洲國家一樣,我們的孩子在學習上花費很多時間。」孩子的作業量是否太多,因而也成為家長間的熱議話題。

數位教育

早在2005年,愛沙尼亞便開始在全國大選開放線上投票,在這個以數位創新著稱的國家,學校也大力推動電子書借閱,讓學生在家中便能借助網路進行學習活動。中學生馬丁(Martin)也表示,他有許多作業都是透過學校的電子系統繳交、教師也會在線上批改成績。

BBC記者在學校內也觀察到,愛沙尼亞學生普遍秉持著積極努力的學習心態。學生卡佳(Katja)這麼解讀:「作為一個小國,也許我們總有要證明自己的感覺。而我們必須好好受教育才能繼續有所進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

鍾巧庭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