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璽觀點:臺灣應重視大陸研究人才的培養

2019-12-04 07:10

? 人氣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訪中國中央電視台(央視)(資料照,AP)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參訪中國中央電視台(央視)(資料照,AP)

大陸國務院於日前出臺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觀乎全文,「26條措施」旨在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和十九屆四中全會之精神,其與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一脈相承,目的均在招商引資的同時,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大陸甫一出臺「26條措施」,蔡英文即表示,在這個時刻提出「26條措施」的用意,就是意圖要影響臺灣大選,逼迫臺灣人民接受一國兩制,我的答案只有三個字「不可能」。陸委會亦發表聲明,批評這是大陸意圖分化臺灣內部,介入影響臺灣選舉,並且指責大陸企圖掩飾31條措施執行不彰之事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治與經濟,乃一體之兩面;大陸在不到兩年內,先後出臺「31條措施」與「26條措施」,其內容雖以經濟文化交流為主,惟其蘊含政治色彩,乃應有之義。民進黨政府對大陸當局存有極深黨見,其一貫回應均為服務自身執政所需,至於臺灣人民是否因此而受惠,或是是否受到了其所謂的不利影響,根本不為民進黨所關切。然而上述對臺措施,從大陸當局的視角來看,其更深一層的意義為何?從臺商的視角來看,其實施成效如何?臺灣的朝野兩黨,包括學界在內,對此重大議題均保持緘默,未有,或是未能提出擲地有聲的分析說明。

大陸當局推出的各種對臺措施,臺灣方面理應能夠提出讓大陸當局與美、日等國為之敬重的精準分析。然而臺灣當前最應反思之處,卻是臺灣方面有無能力對大陸的對臺措施給出準確評價?對臺灣來說,大陸研究極其重要,此乃無庸贅言之事,但是當前在臺灣進行大陸研究,不但未獲鼓勵,反而常遭執政當局與綠色系勢力的打壓;在資金、人力雙雙不足,並且缺乏發展前景的客觀局勢下,學者們多數是單兵作戰,其個人見解,有者極具價值,惟因其缺乏資助,規模太小,尤其是無法進行常態性的實證研究,所以難以形成系統性的知識,致使其實用價值有限;而於此應當負責的,絕不只是民進黨,也包括國民黨在內。人才的養成需要諸多條件的配合;臺灣方面的大陸研究,缺乏跨學科的合作與長期的實證調查;致使臺灣方面對大陸對臺舉措的判斷,經常是在缺乏大陸常識,缺乏專業支持下的種種臆測。

中共藉著海峽論壇這個舞台,證實惠台政策是「玩真的」。(張家豪攝)
中共藉著海峽論壇這個舞台,證實惠台政策是「玩真的」。(張家豪攝)

在後蔣經國時期以後,絕大多數臺灣人民已不具備大陸常識。在缺乏長期浸淫大陸社會的現實條件限制下,學者們往往需要依賴其他國家,尤其是美國對中國的研究,而十分諷刺的是,當前美國的中國研究水平,確實在多方面遠超臺灣;造成這樣現象的出現,乃是在臺灣當局的刻意主導下,或是至少是失職的情況下所致。我們很難想像,大陸已經成了美國最重視的對手,也是影響臺灣命運最重要的區域,但是臺灣從政府到學界,卻普遍對大陸研究表現出一種鴕鳥心態,如此反智之表現,或許只有文革時期的打倒四舊差可比擬。

「26條措施」、「31條措施」,其具體規定對臺灣的相關產業將產生何種影響?其機遇為何?風險為何?政治意義為何?法律上若有糾紛,應當如何維護臺企與臺商的權益?上述種種,可謂無一不重要;但是臺灣從政府到學界,卻對這些重大議題,視而不見,或是說在認知失調的情況下,已經不願意也不敢誠實面對。筆者在此誠摯的呼籲,臺灣不管是哪一個政黨執政,都應當撤回對大陸研究的輕忽、怠慢、無知,或是包藏禍心的不良企圖。為了臺灣人民的福祉計,臺灣應即刻投入大量資源,進行短、中、長期規劃,好好的為臺灣培養大陸研究人才。

*作者為浙江大學兩岸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