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近代中國兵工科技教育的先驅者

2019-10-27 07:10

? 人氣

「陸軍部漢陽兵工專門學校」是在1917年(民國6年),由全國兵工督辦薩鎮冰先生(1859~1952,福州船政學堂第二期畢)、漢陽兵工廠總辦劉慶恩先生(1869~1929,畢業於廣東水師學堂)及前鞏縣兵工廠(於由位於河南鞏縣孝義鎮,因此也被稱為:「孝義兵工廠」或「鞏義兵工廠」)籌備處處長蔣廷梓將軍(1874~,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華隊第三期砲兵科畢業,辦校時軍階為陸軍中將)等人籌劃建校,校址就地設於湖北漢陽兵工廠內,初定名為「陸軍部漢陽兵工專門學校」,由蔣廷梓兼校務,後聘郭鴻鑾(1882~1957,原名:郭敬宇,畢業於京都帝國大學天文物理系)擔任校長。招舊制中學(註六)一年級學生訓練4年,在學期間--半天上課,半天工廠實習。前後只收了兩期學生,分別於1921年(民國10年)1月及10月畢業,這就是俗稱的「老一期」與「老二期」,兩期總計畢業18名學生,這段時期的兵工教育的重點在研究槍砲彈藥的設計與製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陸軍部漢陽兵工專門學校」後因經費不足而被迫停辦。1924年(民國13年)冬復由漢陽廠總辦劉文明呈准續辦,並自兼校長。復辦之初的「陸軍部漢陽兵工專門學校」,依照日本帝國大學之學制,設──造兵(製造兵器,名詞來自日本)、製藥(製造火藥)兩科──造兵即現在之機械科(系,當時主要為製造兵器)、製藥即現在之應用化學科(系,原本為:火藥系,因當時以製造火藥為主),仍舊招收舊制中學及甲種工業學校畢業生(同註六)。考上之後須在校接受4年6個月的專科教育。其教育的重點由原本的槍砲彈藥的設計與製造,增加了──地雷、毒氣、酸鹼等設計製造課目。

眾人搶進的明星學校

1926年(民國15年)9月北伐軍收復武漢後,將校名更改為「國民政府漢陽兵工專門學校」,由鄧演存(1888~1966,畢業於保定軍校第一期砲科)接掌廠務並兼校務。1928年(民國17年)國民政府軍政部成立,又將校名變更為「軍政部漢陽兵工專門學校」,由黃公柱(1889~1954)出任校長,復校後共招生三期(註七)。黃公柱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中華學生隊第十期步科,是革命先烈秋瑾的女婿(其妻為秋瑾之女王燦芝)。在當時兵工專門學校學生的素質遠較一般大學為高,主要是在那個普遍階貧的年代裡,就讀兵工專門學校不但享有公費待遇,畢業後更能分發兵工署或各廠服務──讀書不用錢、就業沒煩惱──自然吸引相當多無力負擔大學學費但成績優異的學生入學,兵工學校校友、已故前聯勤副總司令的雷潁將軍(1920~2018,兵工學校第六期造兵學系、比序中正理工學院33年班)就曾自豪的說,大陸時期的兵工學校是與交大齊名的名校。以1929年(民國18年)7月在武漢、上海、北平及廣州四大城市舉行的第二期招生為例,到考者逾 2,000人,後經初試、複試共錄取 80人,錄取率只有約1/30,入學後對學業成績的要求也相當嚴格,年度補考不及格者,1 科降級,2科除名(開除/退學),所以畢業人數更只剩62人。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