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近代中國兵工科技教育的先驅者

2019-10-27 07:10

? 人氣

兵工學校畢業學生人數統計表(民國18年7月至26年2月)(賈忠偉提供)
兵工學校畢業學生人數統計表(民國18年7月至26年2月)(賈忠偉提供)

成為軍政部兵工專門學校

國民政府完成北伐遷都南京後,在1932年(民國21年)9月將學校遷至南京中華門外金陵兵工廠旁,改名為「軍政部兵工專門學校」,並定9月20日為校慶日,仍舊招收──造兵與應用化學兩科,由畢業於日本帝國大學冶金科的許徵(1888~1969)出任校長,同時取消教育長的編制,增設教務處,由韓祖堃擔任教務主任。1933年(民國22年)1月17日,俞大維接任兵工署長後,對於兵工人才的培育更加重視,因此從第四、五期開始,招收一般大學理工學系唸完大二所有學分之優秀學生為正科生,在校只須就讀3年專業科目成績及格就能畢業。自第六期以後又恢復招收一般(新制)高中畢業生。1934年(民國23年)9月李待琛(1891~1959,東京帝國大學造兵科畢、哈佛大學冶金學博士,曾任湖南大學校長)接任校長。也是從這年開始,國府為加速培養各部隊及廠庫之軍械專門人才,在「軍政部兵工專門學校」內增設了「軍械技術班」,招收高中畢業生,施以三年之專技訓練,至抗戰爆發,共招收三期,訓練畢業生136名(註八)。1937年(民國26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華。8月由梁強接任校長,學校先奉命搬遷到湖南株州,1938年(民國27年)1月再遷至重慶,最初暫駐於市區通遠門之至聖宮,不久再遷至市郊沙坪壩後山區小楊公橋董家院,與暫遷至此的--中央大學、重慶大學等校為鄰。1939年(民國28年)更名為「兵工專門學校」。1941年(民國30年)1月,知名物理學家方光圻接任校長,並奉命更名為「軍政部兵工學校」,校本部改稱為「大學部」,其原屬之「軍械技術班」則改稱為「專科部」,同時開設--大學練習技術補習班、特別訓練班、初級技術員訓練班等技術班次(註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兵工專門學校」位於南京之舊校區(賈忠偉提供)
「兵工專門學校」位於南京之舊校區(賈忠偉提供)

從南京搬遷至臺灣花蓮

抗戰勝利後,「兵工專門學校」改校名為「兵工工程學院」,不久遷回南京原校區。1946年(民國35年)9月,更名為──「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兵工專門學校」。1947年(民國36年)5月,東遷上海吳淞,修改編制,擴大兵工範圍,包括──設計、製造、保養、補給等部門,10月,再改名為──「兵工專門學校」(註十)。1948年(民國37年),國府將「陸軍機械化學校」(註十一)內之「戰車工程學院」,併入「兵工專門學校」,之後將原來之大學部改名為「兵工工程學院」,設造兵、化工及戰車等三個學系,並附設立--兵工勤務組、化學兵訓練班及軍官訓練班,以培養兵工技術勤務與化學兵幹部(註十二)。同年,「兵工工程學院」招考第十四期新生,分──北平、上海、南京、重慶、武漢、廣州等六大考區同時進行考選學生的作業,最後錄取新生307人。國共內戰末期的1949年(民國38年)1月16日,「兵工工程學院」奉命遷至臺灣省花蓮市,總計在大陸時期,畢業校友約617人(截至1948年/民國37年),後隨政府遷來臺灣,在軍中服務晉升至少將官階(將官)以上者達20人(註十三)。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