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近代中國兵工科技教育的先驅者

2019-10-27 07:10

? 人氣

(附註說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海軍機械學校」的創辦必須先由1947年(民國36年)2月江南造船廠所奉海軍副總司令(兼代總司令)桂永清(1901~1954)之命設──造船、造機兩速成班說起。當時預計招收學員30人,施以兩年的專科教育,以期能培養出海軍機械技術人才。但後來考慮兩年之速成班修業時間過短,所學恐難以支撐造船修艦等專業需求,因此經過討論,最後才確定要正式成立美式四年制教育的「海軍機械學校」。

同年8月1日,海軍設立海軍機械學校籌備處,仿造軍官學校體制草擬設校計畫,並延聘江南造船所所長,畢業於南京江南水師學堂第五期輪機班、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造船學系畢業的馬德驥先生兼任教育長,教務組主任則是由畢業於馬尾海校、曾經留英,時任左營造船所所長的柳鶴圖擔任。校址就設在上海高昌廟海軍軍官學校舊址內,於同年8月23日,在全國與海外分九個考區(京滬、平津、西安、重慶、武漢、昆明、廣州、新加坡、臺灣)與海軍軍官學校聯合招收第一期學生100名(41年班,37~41),錄取之後集中於南京實施入伍教育。但因兩人(馬德驥、柳鶴圖)公務繁忙而先後辭職。12月1日,海軍總部另派時任青島造船所副所長王先登接任校長一職。王校長到職後,即親往南京率領第一期學生至上海本校報到,並於1948年(民國37年)4月10日舉行開學典禮,並定是日為「海軍機械學校」校慶日。創校之初的師資是由王校長四處奔走,先後自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及兵工學校聘請──王超、趙國華(兵器學)、張鴻(微積分)、李懋觀(化學)、張宗蠡(物理)等名教授來校任教。「海軍機械學校」創校之初是參考國內外各著名大學之教育規劃,分設──造船、造機、造械、電機(之後分成電力與電訊兩組)四個學系。學生在校之養成教育為4年6個月,區分為入伍訓練(3個月)、本科教育(4年)、派艦見習(3個月)等三個階段實施。1949年(民國38年)6月,海軍總部再度於全國八個考區(南京、上海、天津、青島、廣州、臺灣、重慶)舉辦官機兩校聯合招生,最後錄取第二期學生94名(42年班,38~42)。同一時間,為配合海軍各廠所需,將考取海軍準備出國深造之大專畢業生19名撥歸機械成立的機械專修科,受訓一年時間,畢業後分派各廠所服務。政府遷臺後,1950年(民國39年)夏,海軍機械學校在基隆與左營兩地招考新生,並將投考海官、海機兩校成績較差的新生改分發進入二年制的廠務專修科第一期就讀(而機校在校生成績較差者,也會被強迫轉入廠務專修科就讀)。廠務專修科總共招收兩期學生,到1955年(民國44年)「海軍機械學校」與「術科訓練班」合併為海軍專科學院。總計海軍機械學校於1948年(民國37年)創校到結束校務,共畢業9屆(期)學生700多人。另校方在1956年(民國45年)召回已畢業的兩期廠務專修科畢業生,給予兩年時間重讀電子工程(由海軍專科學院代訓),並授予學士學位,比序稱為「43年班丙組」。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