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近代中國兵工科技教育的先驅者

2019-10-27 07:10

? 人氣

中華民國政府在1954年(民國43年),由行政、立法在原《學位授予法案(民國24年4月12日制定)》修正通過(增加)軍事院校畢業生授予學士學位條文。有了法源的依據,「海軍機械學校」也正式於這年起授予畢業生工學士學位與海軍機械少尉官階。而「海軍機械學校」第一屆獲得工學士學位的就是當年畢業的第三期(43年班甲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前所述,1955年(民國44年),海軍總司令部依據美軍顧問團的建議,在國防部指示下將「海軍機械學校」與「術科訓練班」合併為──海軍專科學院。綜觀1948年(民國37年)創立的「海軍機械學校」共招收9屆學生(48年班),畢業生約700餘人。政府撤退來臺初期,因臺灣大專院校中未設有造船科系,這使得海軍機械學校出身的人員在退伍之後各界皆爭相延聘,分布於驗船協會、大專院校、造船界和航運機構等,適時填補同時期臺灣造船工業發展期的人才缺口。

1964年(民國53年)5月1日改制,海軍專科學院再度改制,其中兵學部改為兵科學校──海軍專科學校,改隸海軍訓練司令部,考選海軍尉級軍官入校受訓。工學部也在同一時間升格為四年制「海軍工程學院」,招考一般高中畢業生,由楊珍少將擔任院長。

參見──

(Ⅰ)麥勁生:《近代中國海防史新論》(三聯(香港)有限公司),p435~437。

(Ⅱ)《海軍機械學校四十四年班(第五期)畢業同學錄》。本期學生是在1951年(民國40年)9月入學,之後在高雄海軍陸戰隊大貝湖(今澄清湖)跑馬地營區接受3個月入伍訓練,1955年(民國44年)12月畢業。當屆畢業學生共76名,分別是──造船系:18名、造機系:24名、造械系:10名、電機系(電力組):11名、電機系(電訊組):13名。

(Ⅲ)金智:《遷臺初期中華民國海軍的建軍發展》(國防部/軍事史評論Vol24/106年6月,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編譯處),p161。

(Ⅳ)《海軍機械學校四十四年班(第五期)畢業同學錄》。

(Ⅴ)許樹恩--《材料也神奇:科技學者許樹恩的一生傳奇》(秀威資訊),p76。

(二)中國近代軍事地形(地圖)之測繪(測量與繪圖),最早可以可追溯到1897年(清光緒23年),袁世凱在天津編練新軍時,在天津創建的北洋測繪學堂,但僅辦1期就停辦。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受到1901年簽訂之《辛丑條約》之限制(北京到天津之間的砲台一律拆毀、外國可以在北京至山海關之間駐紮軍隊),清廷將原有在天津小站訓練之新軍轉移至保定。1902年秋,袁世凱在保定創辦四所軍事學堂,一為「北洋陸軍行營將弁學堂」、一為「參謀學堂」、一為「練兵營」、一為「測繪學堂」。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