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國興觀點:觀光產業的良性發展此其時矣

2016-08-31 07:00

? 人氣

松山機場陸客,中國旅行團。(方炳超攝)

松山機場陸客,中國旅行團。(方炳超攝)

自1992年以來,台商大量西進,累計投資佔台灣對外投資總額六成以上,且因同文同種之故,技術及管理等生產要素亦一併伴隨移轉,此為其他國家廠商對外投資所沒有的現象。依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中國大陸出口總額約56%係外商所創造,而估計其中至少15%-20%是來自台商的貢獻。故而,來自台灣的資金技術與管理,絕對是推動中國大陸20餘年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力度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過去,中國大陸挾其政經實力漸居引導區域整合要角,吸引各國競相爭取參與其主導之「一帶一路」、「亞投行」與「RCEP」等經濟合作機制,對高貿易導向的台灣經濟帶來衝擊。現今,北京當局為施壓我政府承認九二共識,縮減陸客來台,以影響台灣內需,未來有可能再藉由縮減對台訂單,影響台灣出口,達成「以商逼政」的目的。

參選2016年美國總統的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曾提出,台灣一旦失去經濟獨立,政治自主性勢必會受到影響。對比大陸當局限縮陸團客引發對我觀光產業衝擊的舉措,希拉蕊的警語確實值得吾人深思。

前政府無視政經風險大量引進陸客,造成今日觀光產業重創的惡果實難辭其咎。針對此一事件,新政府可借力使力,一方面更積極開發東協、日、港澳、韓等國多元觀光客來源,另一方面將中國大陸政策驅動的團客型旅遊轉變為市場法則的自由行結構,以促進我國觀光產業的良性發展與轉型。一味仰賴陸客的叩頭經濟長期以往必使台灣喪失自主性,這不是絕大多數台灣民眾所願看到的。

台灣為島型經濟,加入區域經濟組織,避免失去經濟增長動能,是台灣未來經貿發展策略最重要的戰略。在區域經濟整合蔚為潮流之際,若兩岸經貿的合作仍是侷限兩岸範疇之內,沒能走出去與國際技術和市場相互接軌,則兩岸經貿的發展,終究只會是量的增加,難以促成質的提升。以新南向政策為例,現階段兩岸均已在東南亞建立綿密生產網絡,應秉持「優勢互補、利得互享」之分工機制,攜手合作共同開發東協市場,追求兩岸人民的最大利益。

*作者為英國倫敦政經學院訪問學人、日本東京大學客座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