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觀點:從農業觀點談兩岸在東南亞的博弈

2016-08-27 06:50

? 人氣

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認為,中國擠滿了大象,「螞蟻」進去能爭什麼。(資料照/李振均攝)

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認為,中國擠滿了大象,「螞蟻」進去能爭什麼。(資料照/李振均攝)

總統府新南向政策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表示,中國大陸「已經站滿一群大象,螞蟻進去爭什麼」,發展新南向政策勢在必行,未來將從人才(People)、資金(Money)與資訊(Information)切入,協助台商進軍東協市場,然而唯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已成為台灣農產品最重要的出口國,而目前台灣出口到東南亞國家以冷凍正鰹、葡萄白蘭地、大目鮪、填充用之羽毛及羽絨、食物調製品、其他調製動物飼料等為主。在台灣與東南亞國家均未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出口農漁產品均需課以10幾趴關稅的情況下,相較於中國與東協十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許多農漁產品出口關稅為零先天上已處於劣勢,想要鼓勵台商前往東協國家進行農漁業投資,恐怕需要組成國家隊以政府資金、技術、人才等做後盾,先建立灘頭堡,再透過優惠條例吸引台灣農企業前往當地投資,最好能結合當地社區人力、自然資源、本土企業等共同開發,雙方均能獲利。

由於東南亞國家屬於全球重要的農漁業(如稻米、香蕉、對蝦、茶葉、巴沙魚、石斑魚、山竹…….)生產地區也大量外銷,可以將重心放在加工製造與行銷,為此必須先做好功課才能避開與當地農漁民生產的產品形成市場競爭,更重要的是要守法不要重蹈台塑越南鋼廠偷排廢水汙染海域,導致大量魚群暴斃的覆轍,以免爆發無謂的抗爭,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另外,也可以參考日本模式,利用東協豐沛的土地及勞動資源,進行海外屯田降低極端氣候可能給台灣帶來的缺糧風險。

事實上,中國與東協(ASEAN)多數國家毗鄰或隔海相望,地緣聯繫緊密,交往歷史悠久,農業係東協國家非常重要的部門,寮國、越南及緬甸農業占GDP的比例超過20%,而中國與東協國家在農漁產方面的貿易亦相當熱絡並於2010年正式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CAFTA),雙邊往來密切,目前農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到64.7億美元,其中東協對中國農產品出口達44.2億美元,東協農產品越來越依賴中國市場。

總體而言中國對東協出口以消費型農產品(如蔬菜、水果、肉類及其加工品)為主,而從東協進口以原料型農產品(如油料、工業用植物、薯類等)為主,中國在溫帶疏果生產有比較優勢,東協國家則在熱帶疏果生產有比較優勢具互補性。東協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資源來源國,同時東協國家也自中國獲得了大量的外匯收入。目前中國對東協的出口國主要分散在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泰國、 越南和新加坡等6個國家。除了直接貿易外,雙邊在農作物品種和栽培技術,人才培訓和研究交流,農業技術試驗示範區建立等,也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中國正加強對東協各國的農業投資。

從中國與東協國家農業貿易現況出現的差異,應可以找到台灣農業前進該地區的切入點,只是兩岸都將貿易及投資目光投向東南亞國家(中國一帶一路,台灣新南向),在當前全球經濟成長趨緩,貧富差距擴大的情況下,只要有助於當地就業機會及經濟成長提昇,都會受到在地國歡迎,但是若將政治凌駕經濟,把東南亞當作兩岸無煙硝的博奕地區,很可能重蹈過去南向政策失敗的覆轍。畢竟商人對商機的嗅覺遠高於坐在冷氣房的政府官員,何不先聽聽企業的聲音看看他們需要政府幫他們做甚麼,而不是政府要他們做甚麼。就算是隻小螞蟻只要能找到志同道合的蟻群群策群力成為有智慧的群體,是可以扳倒大象,官員別妄自菲薄!

*作者為農業博士,陳李農改研究團隊執行長,農漁業雜誌專欄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