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毅觀點:請把經濟學的抽象理論與名詞留在學術界

2016-05-19 06:50

? 人氣

十三五規劃將給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確定方向。(BBC中文網)

十三五規劃將給未來五年中國經濟確定方向。(BBC中文網)

過去一、兩年來,在中國北京好像「供給側改革」或「供給經濟學」已經成為一個特別突出的學派、甚至可稱為顯學;各級決策相關人員,頓時間在各種大小不一的場合中,一定要提出來闡述一番,才能符合當今的政治氛圍與潮流,並成為帶領中國經濟走出困境的主要基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筆者相信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是,當用來提升短期有效需求,或降低週期性景氣循環波動的傳統貨幣與財政政策,在邊際效應已經產生逐漸地遞減時,甚至看起來是已經處於失靈的狀況下,學術界裡,必然有另一學派的經濟學家,一定會再提出他們深信有效的良方出來;此時,以信奉「供給面經濟理論」的一群學者專家就會抬頭,而成為中國政府決策者們的新寵;因為此理論,可以用來解決中國目前面臨中、長期結構性的經濟問題。筆者在此,並非要否定「供給經濟學」理論可能的效力;相反的是,筆者也完全同意,中國經濟在此關鍵時刻,必須要如同相關學者所建議的內容,中國必須把焦點關注在結構性的改革措施上,中國經濟才可能長期而持續性的發展下去。

中國經濟成長顯著減緩,引發全球股災。(美聯社)
中國經濟成長顯著減緩,引發全球股災。(美聯社)

不過,說實在的,當筆者聽到此名詞時,對於「供給側改革」或「供給經濟學」的內涵,也是一頭霧水,甚至可說是無法了解其中意涵;造成此狀況的原因,並非筆者不了解「供給經濟學」理論,而是「供給經濟學」理論具有廣泛的意涵,在倡議者尚未有進一步的詮釋前,旁人是無法從中得知其所代表的意義。筆者更深信對多數非經濟領域的人而言,「供給側改革」這個名詞至多是經濟學上用的專業術語;而對於實施此政策背後的基礎,多數民眾卻還是毫無所悉,甚至是不解,最後可能只會把它看成是一個政策的口號。

首先,到底什麼是「供給經濟學」? 簡單來說,此理論是建立在「古典經濟學」理論與其相關的學派支流上,其中有效率的市場假設與理性預期就是學說中的核心。它提倡運用看不見的那隻手,讓市場機制發揮充分而有效的自理,同時讓競爭有效發揮;政府只能扮演放任的角色,而不能進行干預。「供給經濟學」的核心主張,是藉由供給來創造出需求。當然,北京所指的「供給面經濟學」僅是裡面的一個小區塊,著重於制度面或結構性的改革。這裡要特別提出的是,影響總體經濟的供給面,是需要給予時間與不斷的改革措施,才有機會實現的,也才能進而釋放出更多的需求;因此「古典經濟學理論」,主要是運用在發展長期的經濟。反觀,有多少非經濟專業領域的人,在使用這些比較簡易的語言進行解釋前,已經充分明瞭與理解所謂的「供給經濟學」真正定義呢?

 

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他所著的《國富論》把資本主義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取自:維基百科)
亞當·斯密在1776年開創古典經濟學,他所著的《國富論》把資本主義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取自:維基百科)

總體經濟學的理論發展,費時近80年時間來建置理論基礎,而主要的經濟理論分支,在其理論的背後,都已有相當複雜的數學公式與嚴謹的數量模型;更重要的是,在學術研究領域上,部分理論都已經是具有相當規模的共識了。例如:像是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是用來探討短期的經濟波動與景氣循環;而供給面經濟學或古典經濟學則是應用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上。所以筆者認為,基本上,這兩個理論,在彼此間是可以有互補性質的,只是有些經濟學家或學校,依舊把自己標籤為古典經濟學派或凱恩斯經濟學派,比較鮮明的例子就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是屬於的古典經濟學派的代表,裡面許多的學者與教授都被稱之為新古典經濟學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