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資本市場曾與中國密不可分,儘管地緣政治緊張,美國華爾街仍對中國企業上市保持開放態度,但這樣的共榮局面,如今卻因兩大經濟體日益加深的不信任而逐步瓦解。
根據Wind資訊,自2019年以來,已有超過80家中資企業從美國交易所下市,目前仍掛牌的約275家中國企業,市值佔紐約證交所與那斯達克總市值不到2%。
雖然2024年中國企業赴美IPO家數創下近年新高,但大多是規模很小、投機性較強的股票,比起過去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動輒數十億美元市值的「紅籌股」不可同日而語。
這些新股平均募資不到700萬美元,有些企業甚至難以維持最低300名股東的基本門檻,這對投資人而言是個危險警訊,甚至可能就是一場騙局。
值得注意的是,紐交所自2024年5月吉利汽車旗下的Zeekr掛牌後,便再未迎來中國的新上市公司。
《華爾街日報》原文:中概股與美股市場漸行漸遠,分手在即?
中概股全面退場只是遲早的事
時間回到2012年,JL Warren Capital創辦人Junheng Li成立研究機構,當時「中國」是全球最熱門的投資主題,出生於中國的她出版了《華爾街虎女》一書,專攻解析中國產業與財務結構,為此打響名號。
時至今日,連她也不諱言「中概股退場只是遲早的問題。」相較之下,加密貨幣與人工智慧,才是更讓人興奮的投資亮點。
赴美上市曾是中國企業成功的象徵,紐交所與那斯達克為爭取熱門中資IPO競相拉攏。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紐交所外懸掛中國國旗,創辦人馬雲一夜成名,這場將近250億美元的IPO是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上市交易,在那之前,已有百度、京東、中國移動、中國石油、中國東航等一線企業在美上市。
如今,阿里巴巴成為特例,該公司市值佔美股中概股總市值30%,其他知名中國企業多已退市或另謀出路。
美方表明「不歡迎」
面對美中金融脫鉤,華爾街態度轉趨低調,紐交所刪除過去高調讚揚阿里上市的官網內容,拒絕對中概股發表評論,那斯達克也未回應相關提問。
美國政界一直批評華爾街與中國的緊密關係,但華盛頓當局很少像現在這樣,態度堅決地迫使美國資金撤出中概股。美國總統川普在「美國優先投資政策」中將矛頭對準了中國公司的融資活動,眾議院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主席穆倫納(John Moolenaar)更向美國證管會(SEC)施壓,要求清查「與中共掛鉤」的上市公司,理由包括涉及美國制裁、存在不透明的黨控機制、協助中國軍事用途,甚至涉嫌強迫勞動。
美國23個州的財政官員也聯合致函SEC,主張應強制中概股下市,部分州政府已啟動法案,要求公務員退休基金撤出中國投資,聯邦層級政策同樣朝此方向傾斜。
港股成為替代戰場
儘管美方圍堵中概股,但香港反而成為中資企業海外上市首選。今年5月,寧德時代在香港完成46億美元IPO,獲得了美國銀行、摩根大通等華爾街巨擘的支持。 (相關報導: 新台幣回不去了!川普貿易談判劍指匯率,學者:我不相信日幣、韓元不會升值 | 更多文章 )
舊金山創投組織Future Union負責人金恩(Andrew King)認為,美國投行幫助中國公司在其他地方上市,那麼將中國公司排除在美國資本市場之外效果也不大,「這相當於用美國的錢,建設香港等地的資本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