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你也就只有成績能看,憑什麼被稱讚?

2019-03-05 05:30

? 人氣

學測(資料照,顏麟宇攝)

學測(資料照,顏麟宇攝)

「文史哲學群,台文系出路三不像、歷史與哲學系畢業要有轉業準備、華語教學系出路問題」這是某場升學講座的講者說給高中生聽的話,而這段話背後的含義與基礎,即是大學的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且以將來「得到好職業」作為目的,而這不僅是升學主義下的產物,甚至也是抹煞學生更多發展可能性與好奇心的工具。於此現況下,有多少學生因為社會上普遍擁有跟那位講者一樣的想法,或是被那樣的想法所影響,而自始不將文史哲當作是大學想讀的科系?有多少學生,即便了解自己的興趣不在醫學與法律等熱門科系,為了迎合社會期待與眼光,而以醫生、律師為志向?有多少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下成長,因此只知道一味追求熱門科系的光環,忽略了自己其他的可能性,或是少了去尋找、瞭解未知領域的好奇心?而我們的體制什麼時候重視過學生自身真正的專長與興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這些問題答案的背後,我們應當試圖批判的是現存的教育體制、社會傳統升學至上與職業導向的教育價值觀。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裡,人習慣將大學的科系區分為「較易找到工作、專業所得之收入較高」及「較不易找到工作、專業所得之收入較低」兩類,前者莫非是醫學系、法律系、電機系等明星學系,後者常常被認為是哲學系、歷史系、中文系等;又社會上常以工作收入、社經地位作為衡斷一個人的價值,也因此醫生、律師、工程師等的聲望、受人尊敬的程度似乎往往高於文史哲學家等。進而,當學生面臨到校系的選擇時,受到社會世俗觀念的影響,甚或是父母的期待,也就更傾向以可獲得較多人尊敬、高收入的「與工作專業高度相關」的科系,漸漸地當這些科系的申請者增加時,其所要求的入學門檻也就更高。

至此,一個學生的成績不僅成為其是否能進入該科系就讀的依據,甚至成為其人生、工作、個人價值的評價來源,這個社會也常直觀地認為一個成績好的學生因為更有機會進入熱門科系,而給予高度肯定。但此時,人們所肯定的是「考好成績可以上好科系、以後賺大錢」這件事,而非「學生用功讀書」這件事。換言之,一個「用功讀書,但卻沒考出好成績」的學生會因為「沒辦法考上社會認為好的科系」而被遺忘、漠視。大家看出問題點了嗎?

20170120-大學學測於20日登場,陪考家長於門外替考生記錄下這一刻。(顏麟宇攝)
學測。(資料照,顏麟宇攝)

現今社會肯定學生的標準,已經不是個人付出多少,反而是以「成績是否足以進入好科系」為憑據,成績成為學生認真程度的定義,也決定這個社會如何看待他們。當父母、老師到學生,為了得到社會的肯定,努力追求高成績、好科系,並以此作為教育、學習的目的,就成就了升學主義。

在此現況下,許多學校在放榜當天找記者媒體大肆宣傳自己的學校有多少滿級分學生,不外乎是為了借助升學主義對考取高分學生的崇拜創造更好的校譽。事實上,我認為學校被動接受媒體報導,或是主動邀請媒體採訪並非真正的問題點,而是當學校為了媒體的報導、優秀榜單與校譽的追求,反過來要求學生必須努力用功、以考試成績評定學生的優劣或是價值時,就形成升學主義的壓迫,此時教育的目的不但因為升學主義盛行被扭曲,教育甚至成為抹煞學生學習興趣、探索自我的工具,這才更應該是我們在檢視媒體報導滿級分新聞的背後須重視的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