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意凡觀點:求索洪荒之力的行者塞尚

2019-06-15 06:20

? 人氣

左為塞尚1867年的水彩畫。右為1885-88年水彩畫(藏於美國國家藝廊)。(取自維基百科)
左為塞尚1867年的水彩畫。右為1885-88年水彩畫(藏於美國國家藝廊)。

人或許有無限多種置換觀看方法的潛能,如何表現這種潛能,就與藝術家追求的目標有關。可以說指引著塞尚的,是他從年少便感受到並一直試圖理解與掌握的,關於「大自然的精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大自然是恆久不變的,但它的表象卻一直變化。」塞尚曾對朋友透露出他追求的目標,「我們藝術家的責任,就是要傳達大自然這種震撼人的持久性與它的多面變化。繪畫應該要讓人嚐到大自然永恆的滋味。」塞尚對大自然「恆久性」的理解與當代科學家自然不盡相同,更像一個作為在大自然中孕育長大的人,所抱有對自然深層的感情,這種感情雖然還藏在廣泛人性中,對多數人來說卻很模糊。

塞尚掌握觀看自然的方式,可以說比其他印象派畫家更進一步了。要體會塞尚所追求的「永恆性」,可以比較他晚期與其他印象派畫家面對同一景色 - 比如聖維多克山 - 不同的表現成果。

聖維克多山位於普羅旺斯,塞尚在從小長大的家中便能見到,以後也常在附近山野中健行眺望,是他時常描繪的題材。下方左幅是聖維克多山在照片裡的樣子,右幅是總聽塞尚說家鄉多美的雷諾瓦,來到當地對此山的描繪。

再比較下下圖塞尚晚年對此山的描繪。可見到塞尚所捕捉的是連今日相機仍捕捉不到的,一個駐足在大自然前面,深受震撼的人,其精神所見的大自然。

左為聖維克多山的照片。右為雷諾瓦1886年描繪的聖維克多山。(藏於耶魯大學美術館)(取自維基百科)
左為聖維克多山的照片。右為雷諾瓦1886年描繪的聖維克多山。(藏於耶魯大學美術館)
塞尚於1902-06年描繪的聖維克多山(藏於大都會博物館)。(取自維基百科)
塞尚於1902-06年描繪的聖維克多山(藏於大都會博物館)。

最後要談塞尚的創作方法,是他對集中畫面力量的關注。

塞尚曾給一位朋友去信說「繪畫不是像奴隸一樣照抄大自然。而是去掌握那由所有相連事物產生的一種統一的和諧,並依照一套新的、原創的邏輯,將這和諧化作形體表現出來。」他並又對另一位朋友說「將大自然視作一些圓錐、球體、與三角桶,並以使所有形體指向一個中心點的方式,將其放在平面上。」這大略都講出一點塞尚集中畫面力量的創作方法。  

但如果去看塞尚的畫作,可見到藝術家不斷地進行創新,手法比他自己描述得還要複雜。比如所謂中心並不是死板的。由下圖這幅《從埃斯塔克看馬賽灣》便能體會。這幅畫作的中心似乎是游移的,隨空氣中的熱度時而膨漲,時而晃動。是觀者如果真實站在那大自然前會有的感受。藝術家怎麼做到的?他是靠畫中許多細節完成的。

雖然我們的視線主要落在那遠方山的輪廓上,但畫作底下房子煙囪上的白點釘住我們的視線餘光,產生一種拉力。而當畫中大部分的房子在陽光下顯得模糊,仍然有一些這裡那裡的細節,抓住我們視線。比如畫作左下角對煙囪上端的描繪、比如下方一棟大房子窗戶隱隱可見、比如右下角那棟房子窗戶拉下而閃著金屬的藍灰色光澤。這些細節對觀者的視覺有往前突出、支點一般的作用,而那模糊的部分則往後退去,兩者作用成一種深度,也就具有力量,與先前視覺的中心 - 那遠方的山,產生拉鋸,使觀者的視線在兩者之間伸展。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意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