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蚯蚓、炒藥材,中藥店子弟的童年都在做這些⋯正在消逝的技藝,中藥鋪的那些看家本領

2019-01-12 16:53

? 人氣

台灣願意接手中藥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產業未來令人擔憂。(示意圖/陳明仁攝)

台灣願意接手中藥行的年輕人越來越少,產業未來令人擔憂。(示意圖/陳明仁攝)

來自基隆的阿斌、阿聖兄弟檔是中藥房第二代,兩人從小就在木製百草櫃、各種藥材中穿梭玩耍,一說起中藥、炮製技術,兄弟倆眼眸閃爍,一開口就有說不完的「中藥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年36歲的哥哥阿斌回憶,從有記憶以來,家裡的中藥房幾乎全年無休,隔壁是雜貨店,中藥房跟著順勢成為街頭巷尾的「八卦交換中心」,連警察換班經過都會進來坐坐,10多坪店鋪,有人進來吹電扇等公車、有婆婆媽媽來聊天或「借放」小孩,木製長椅一位難求。

阿斌笑說,很多外地人看到店裡熱鬧滾滾,經常誤以為是雜貨店,進來一開口就要買雞蛋、買鹽巴,鬧出不少笑話。社區大小事,他們總是第一個知道,「中藥房的存在不像便利商店,買完東西就走人,而是許多人們的情感寄託,這也是中藥房最珍貴的地方」。

吃人參洗蚯蚓 中藥房孩子獨有的童年回憶

兄弟倆記憶裡的中藥房,總是充滿百草櫃的木頭香氣,甘草、黃耆,甚至高麗參都是兩人最愛的零食。從小幫忙洗藥材、挑藥材的兩人,東吃吃、西嚐嚐,爸媽也時常煮藥膳給全家人進補,練就兄弟倆不怕冷的好體質。

然而,身為中藥房家的孩子並不全是這麼美好,阿斌說,每天放學後同學都會相約出去玩,他們則必須回家幫忙,學著認識藥材、切當歸、炒中藥,除了過年走親戚,其他時間都得待在中藥房裡。

「前一天炒的藥材,決定我隔天的人緣好不好」,阿斌笑說,炒杜仲的時候,那個煙又黑又大,遠遠看來就像火燒厝,老有消防車趕著來滅火,才發現是烏龍一場,一大鍋杜仲得從白天炒到晚上,炒得整個臉都是黑色的,整條街在「鏘鏘鏘鏘」聲中過上一天。

有趣的是,炒杜仲雖然又吵又煙霧瀰漫,但那股香氣,總讓街坊鄰居聞香而來順便買點藥材回家燉。阿斌說,他常趁爸爸不注意,偷抓一把鍋邊的杜仲灰往身上抹,隔天同學就會特別喜歡找他聊天,戲稱這是「中藥房孩子的香水」。

相反地,要是前一天處理的藥材是「地龍」,隔天同學們遠遠地就會知道「阿斌來了」,肯定退避三舍。地龍就是蚯蚓,買來後得先用石灰悶死、烘乾、清理內臟,石灰和砂土都得搓洗乾淨,只留下一層皮並曬乾。

「洗地龍真的是童年最痛苦的回憶」,阿斌皺了皺眉頭苦笑道,洗蚯蚓的水又黑又腥臭,一次還要洗5斤以上,沒洗完不准吃飯,好不容易洗完了,筷子一拿起來,鼻腔裡全是地龍味。

早年每到立冬,絕對是中藥房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日子,全家人提早2週備料,以前因為看病貴,人們很捨得在食補上花錢,每個客人進門一抓至少10、20帖藥,每天都大排長龍,一頓午餐經常吃到晚餐還沒吃完。

中藥房看不見未來 炮製技術恐走入歷史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作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