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上任後,針對半導體產業展開一連串行動,不僅對台積電施加關稅壓力,甚至試圖施壓要求入股其競爭對手 Intel 英特爾。在魏哲家宣布投資1,000億美元於美國的先進半導體製造計畫後,美中競爭與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壓力之下,不少人擔心,台灣的「矽盾」是否會步上當年日本半導體產業的後塵,這場半導體戰爭,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美國推動晶片回流 降低對台灣依賴
前外資分析師楊應超表示,由於全球超過九成的高端晶片來自台灣,美國近年來希望將這些「關鍵製造能力」回流,以減少對台灣的依賴並確保國家安全。尤其在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升溫的情況下,若台海發生衝突,先進晶片的供應將受到嚴重影響,而這類晶片在軍事武器領域具有關鍵作用。
雖然川普與拜登政府的策略有所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為了確保關鍵晶片製造回流美國。楊應超解釋,拜登採取「胡蘿蔔」策略,透過補助與《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吸引企業投資美國;川普則施行「棍棒」政策,直接施壓企業回流美國生產。這使 Intel 成為川普政府的重要扶植對象,並在短期內希望透過台積電填補美國半導體製造能力的缺口,長期目標則是重振 Intel 的市場地位。
在這樣的背景下,魏哲家宣布台積電赴美的千億投資計畫,其實是進一步鞏固台積電在美國的角色。然而,台灣方面對美國的強硬政策感到憂慮,尤其是川普政府對台灣的待遇不如其他盟友。例如,美國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關稅僅 25%,對中國則為 10%,但對台灣卻高達 100%,顯示出台灣在美國戰略中的尷尬位置。
台積電手握兩大優勢 楊應超:獨缺這項能力
楊應超進一步分析,台積電在美國發展的最佳策略是盡量減少投資,因為美國設廠成本過高,除了工資與原料昂貴,還面臨缺工與補助不足的問題。即便不得不設廠,台積電也應該放慢進度,降低技術層級,以減少對自身競爭力的影響。他警告,最壞的情況是美國強行要求台積電支援 Intel,進一步控制其技術發展,導致台積電失去獨立性。
楊應超指出,台積電的最大優勢在於領先的製程技術與完整的供應鏈,但在國際談判方面相對薄弱,特別是在應對美國政府壓力時,缺乏與 Intel、三星等競爭對手相匹敵的遊說與談判人才。因此,他建議台積電應減少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強化國際談判能力,並保持自身技術優勢,以避免被美國政府與 Intel 牽制,確保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長期競爭力。
在這場大國博弈中,台灣的半導體優勢雖然使其成為全球供應鏈的關鍵棋子,卻也面臨被美國強行納入戰略布局的風險。未來台灣能否在維持自身產業競爭力的同時,避免成為美中科技戰的犧牲品,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