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戶您好,這是來自FT中文網的溫馨提示:如您對更多FT中文網的內容感興趣,請在蘋果應用商店或谷歌應用市場搜尋「FT中文網」,下載FT中文網的官方應用。
當信息技術尤其是人工智慧發展成爲一種「通用型工具」,成爲一種新的生產力時,AI的能量折射到伴隨人類發展、演化最基礎的農業時,正在重塑「農業的厚度」,傳統意義上的耕種和收穫已經不是簡單的人力和機械力的投入產出,而是建立在大數據、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智慧化數字基座上的現代化「數字農業」。天氣、水文、地質、病蟲害、自然災害等多重變數數據與不同農作物、種植區域形成了立體化的「耕種動圖」。
農業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耕種生產過程更加立體、透明,數位化、智慧化的服務和技術不僅讓農戶的種植管理和投入更加精準高效,也爲農業產品的後期加工、輸出提供了更多的數位化標籤,從田間地頭到網路發貨,數智化鏈接了更多的可能性,讓新一代農業戶成爲了行銷「專業戶」,賦予了農業新的商業模式和成長動力,吸引了更多優秀的年輕人回到鄉野用跨學科的知識和熱誠的激情,踏上「性感的農業」創業之旅。
在一個國際農業大會上,一家名叫「大蚯蚓」科技的智慧農業科技公司引起了筆者的關注。大蚯蚓創辦人李迅擁有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農業科學博士學位,他也是美國回聲預報公司的聯合創辦人,雖然同樣是科學家,被雲南高原日照洗禮過7年、皮膚黝黑的李迅和我們之前採訪過的大部分實驗室科學家有著鮮明的不同。牛仔褲、沾滿紅土的sneakers、厚厚的鏡片。大蚯蚓核心團隊擁有高度國際化的跨學科背景,農學、生態學、氣象學、資訊科學、數據科學,還有AIoT工程師…..作爲AI+農業創業企業,這樣的「高配團隊」與任何一家研發手機、汽車的高科技公司本質上並無二致。唯一不同的是他和他的咖啡生態合作伙伴、保山新寨「歪腦揣貓」(whynot trymore)咖啡莊主阿科站在小院裏喝著新一批「雲南瑰夏」時,倆人的黑黝黝的臉上泛出誠摯微笑時,乾燥皮膚疊起的溝壑讓旁觀者對於「智慧農業」「一顆咖啡從種子到杯子」的浪漫有了更「骨感?」的認識。
隨著中國咖啡市場的快速發展,本土精品咖啡種植成爲農業大省雲南的新興戰略性產業,保山是雲南咖啡最主要的精品咖啡種植地區,也是目前全球熱銷的「瑰夏」咖啡中國最大的種植產區。在大蚯蚓合作的數字精品咖啡生態基地,也是「歪腦揣貓咖啡」莊園未來引以爲傲的咖啡生豆來源,我們和躬身入局咖啡種植的科學家李迅、咖啡界最懂物理的牛津碩士(基於筆者有限的對國內咖啡行業的認知)、「歪腦揣貓咖啡莊主」阿科一起聊聊智慧農業、數位化精品咖啡種植,這些看似與傳統種植非常不同的「地頭事務」,就在海拔900-1450米的彩雲之南持續上演著、演化著。
以下爲部分採訪實錄。
FT中文網:大數據和AI技術對於現代農業生產力的具體作用是什麼?
李迅:這是一個很抽象的「大」問題,信息技術對農業的改造和提升是一個與當地環境、種植作物特性等等具體因素密切相關的問題,可以說智慧農業既有「通用的數位化處方」,也必須結合因地制宜的「變數」控制,只有不斷在實踐中調整數據的標尺,纔是AI技術+農業落地生花的新範式。
具體到咖啡種植,「智慧農業」絕不只是架上網路和儀器,而是要帶著技術、設備和農戶一起下地幹活,把資訊化的手段一起「種下去」。從大蚯蚓的實踐來看,以保山數字精品咖啡種植舉例。透過大蚯蚓土壤墒情設備進行數據收集+無人機監測+氣候監測等綜合性的數據分析,結合豐富的過往種植數據分析,對於保山地區的海拔落差大、土壤和地質條件複雜以及這幾年旱季降雨量的巨大變化等問題的管理,以定製化的分析模型幫助咖農提高精準耕作水準,透過施肥、澆水方式的精細化、數據化操作,結合對於病蟲害和降雨量的大數據預測,2023年保山-大蚯蚓合作數字生態咖啡示範區的已成爲當地的精品咖啡園的管理標杆。
FT中文網:大蚯蚓的農業技術具體是怎麼「接地氣」的呢?
李迅:大蚯蚓有一套自主研發的農業種植「空、天、地、作物」的數據分析模型,具體講就是結合氣候、地理環境、種植品種和農藝以及有關病蟲氣象災害綜合分析的農業決策支援系統。但是,農業是受具體變數影響非常明顯的一個既傳統又見效慢的長週期行業,所以真正落地進入農戶種植的技術公司並不多。大蚯蚓也只是在咖啡、棉花、水稻、小麥、玉米等幾個作物的主產區建立了自己的農業數據化網路,並逐步在幾個地區開展規模化合作種植。當下的農業科技已經超越傳統意義上的農機、農化概念,無論是技術公司本身的願景還是農戶與科技公司的合作,都有更加寬泛的內容、更明確的現實意義和更長遠的目標。
以保山數字精品咖啡種植示範項目爲例,阿科(前文提到的「歪腦揣貓咖啡莊園」莊主)的咖啡種植基地在選種、耕種範式上已經有非常大的「質」的變化。以「瑰夏」爲代表的精品咖啡種植在逐漸取代雲南本地傳統的咖啡品種,種植戶對於更好品種的引進是有一定市場研究基礎的,甚至吸引了像阿科這樣具有國際背景的高素質人才,他們進入這個行業就是要與國際市場接軌,要建立中國最好品質的咖啡基地。所以,這些合作伙伴、客戶對我們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僅僅是客戶關係,更是一個數位化農業生態的共建夥伴關係。所以「接地氣」不僅是賣服務、賣設備,更是一起參與到具體的日常工作中,包括種植、數據的採集和分析結果反饋、與咖啡品質有關的分析與檢測、溯源和後期加工銷售等環節。資訊化提供的大數據不僅服務當下種植,更爲咖農提供了品質包裝的更多角度和素材。就像我們習慣的「明前龍井綠茶」、「武夷巖茶」……未來,「保山生態瑰夏」也會成爲一個中國高品質咖啡的標籤。
FT中文網:農業是一個國家發展最基礎的問題,當中國人口結構、社會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的時候,作爲農業科學家的使命和責任有哪些實質性的變化?科學家與企業家之間往往存在「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作爲創業者,你最大的改變和不變是什麼?
李迅:人口成長變慢,少子化,農村人口總數減少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但是技術對農業發展的賦能恰恰是提高勞動力單位效益的一個最直接的辦法。農業機械化作業是過去幾十年來國家一直在推行的政策,但是有很多經濟作物以及特別的地形地貌是註定無法被機械化全部取代的。比如咖啡種植,它的海拔高度、山體坡度、咖啡苗矮小成長期緩慢等等這些特點,大型的農業機械是沒有辦法取代人工種植的,這也是世界上其他國家都面臨的現實情況。所以,要提高畝產效益,要用更少的人幹更精細的活,AI+數據就是一個新的農業生產力工具,所以我們當下的任務,就是帶著可以落地的方案進入田地作業,和農戶一起打通「智慧農業」最後100米的距離。具體到大蚯蚓,就像你剛纔看到的,每個傳感器、數據接收器都要下地去測量、安裝,幫助合作農戶學會使用。
簡單地說,農業科學家就是一個帶著技術解決方案的「種地人」,在這個行業充滿創造力的PPT和產品設計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腳踏實地爬山、涉水、下田的幹。
對於我和大蚯蚓而言,這幾年創業始終是在面臨「艱難」的時刻,因爲農業的發展是需要一個長週期來驗證的,比如咖啡的種植,從種子到成苗,到最後可以結果量產要4年的時間,不變的是必須堅持的恆心,以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至於「變」的因素就是種植過程中各種變數給最終結果帶來的挑戰。
這幾年隨著AI+農業的政策利好不斷釋放,農業產業結構的變化和各地方合作伙伴們對於資訊化技術更開放、更積極的合作態度,也是我們迎來更多產業發展機遇的時期,可以說對於未來充滿信心也是「不變」的。
FT中文網:作爲一名創業者,在農業科技賽道創業最難的是什麼?
李迅:就像我剛纔提到的,其實我身邊的合作伙伴咖啡莊主阿科也是一個很好的訪談對象。在農業賽道上,每個創業者對於「困難」的定義不一樣。從大蚯蚓的角度講,如何讓更多農戶對你保持開放性的合作心態、如何把一顆咖啡豆的變數管理做到更好,永遠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每一個片區,只有在農民收穫的季節,看到更好的作物品質、更高的收購價格纔是一個問題的句號,也就是說你的技術不管多好,平時的投入不管多少,真實的收成、收益纔是最讓人信服結果。我們所面臨的「最難的時候」實際上是許多農業科技創業者的共同挑戰:在科技應用、作物管理和市場導向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阿科:從牛津回國後,雖然工作過一段時間,但是對咖啡真正的熱愛讓我來到保山,因爲做過咖啡尋豆師去過全球很多不同產地,我相信這片土地能種出中國最好品質的瑰夏,所以這4年一直埋頭種地。對於我來說,最難的時候也許就是現在,因爲我的幾百畝瑰夏要到2025年才能掛果採收,所以是否成功現在都是未知。我會每天透過手機數據平臺看大蚯蚓提供的監測數據,演算法和模型會幫助我去預判一些潛在的風險,比如這個三月是雲南歷史上降水最少的三月,這就提示我在儲水、滴灌上要花更多精力,同時也要防止有關的蟲害次生風險。這些技術手段的使用,會真實地融入每天的生活中,也會給農戶帶來直接的幫助。大蚯蚓的服務以及李迅這樣的科研人員和我們一起工作,對我們熬過這個「不可控的變數」過程有非常大的幫助。
FT中文網:以保山數字咖啡基地爲例,具體講講「一顆咖啡豆」的變數種植管理核心價值是什麼?智慧農業系統的投入、產區-企業-農戶的協作方式之間是怎樣的關係?
李迅:保山數字精品咖啡基地的實踐,展示瞭如何透過變數種植管理和智慧農業系統的應用,實現咖啡種植的高效和可持續發展。在這裏,「一顆咖啡豆」的種植管理核心價值體現在利用先進的數字技術精確控制種植的每一個環節,從而最大化地提高畝產效率,同時爲咖啡豆從一顆種子從種植到收穫的品質管理提供量化的保障手段。
首先,透過智慧農業系統的投入,如土壤墒情監測、氣候變化監測、病蟲害風險監測等,這些日常數據的採集透過AIot的數據整合,在大蚯蚓的模型上跑出一個預測性的分析結果。科技人員可以定期對農戶提供種植建議或災害預警,
其次,智慧農業系統的應用促進了產區(農業生產區)、企業(如大蚯蚓科技)與農戶(咖啡種植者)之間的緊密協作。這種協作方式建立在數據共享、技術支援和市場資訊交流的基礎上,使得各方可以同步更新種植管理的最佳實踐,共同應對農業生產中遇到的挑戰。大蚯蚓科技不僅提供了智慧農業的技術平臺,還透過培訓和技術支援幫助農戶掌握新技術,優化種植策略。同時,企業還能根據市場需求反饋,指導農戶調整生產計劃,確保生產的咖啡豆能夠滿足市場高品質的需求。
透過這種產區-企業-農戶之間的緊密協作,保山數字精品咖啡基地將逐步實現傳統技術與新技術的有效應用和資源的優化配置,爲咖啡豆的高質量生產提供了有力保障。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和可持續性,也爲農戶帶來了更高的經濟收益,展示了智慧農業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價值。
FT中文網:大蚯蚓的3年規劃或中期目標是什麼?
李迅:大蚯蚓要做的就是繼續深耕農業,在咖啡、棉花、水稻、小麥、玉米等垂直領域合作生態不斷成熟、完善後,將經驗和模式複製到更多地方,以「聯合收割機」運行發展的策略去完成科技農業的創業目標,說到底科技農業不僅要讓農戶獲益,也要保證創業團隊有收益,而這個賽道的收益就是要靠技術普及的規模、種植面積的規模,所以我們沒有理由停下來,必須持續「耕種」。今年我們還要推動幾個大的行業性活動以及拓展合作邊界,讓更多人關注、參與到科技農業、智慧種植的生態中,只有擴大生態圈才能向前發展。
說到未來,李迅又拿起兩部手機,刷屏測試剛剛「種下去」的土壤墒情儀是否收發正常。也許智慧農業的未來並不性感,穿插在地塊和農舍之間的數據網絡和上山下山的一步步腳印串聯起一年有一年的耕種和收穫。正如大蚯蚓網站寫的那句質樸的Slogan一樣「人人會種地,年年能豐收」。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責任編輯郵箱:tao.feng@ftchinese.com)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