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盛科技》竹科博士棄百萬年薪 AI養殖留下台南漁村風景

2022-01-28 16:10

? 人氣

連唯証(左)與邱禹韶(右)離開科技大廠創業,與養殖業東林水產二代林裕綸(中)一拍即合,要透過AI加速產業升級。(圖/商業周刊)

連唯証(左)與邱禹韶(右)離開科技大廠創業,與養殖業東林水產二代林裕綸(中)一拍即合,要透過AI加速產業升級。(圖/商業周刊)

每年秋末,黑面琵鷺從北方飛越2千多公里,到台南沿海過冬,1池連著1池的魚塭,就是牠們的豪華自助餐。像這類的候鳥,無論外面世界多大,繞了1圈,最後仍會回到最熟悉的家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新創圈,類似的故事也在上演。

從成功大學電機學士念到博士、在台南待了10年的連唯証,畢業後理所當然進入竹科半導體業當IC設計師。

每年,他仍會回七股賞鳥,但有次回去卻觀察到:「為什麼魚塭漸漸乾涸?」這開啟了他的返鄉創業路。

沒養過魚,卻要教漁民養魚?

花1年當免費實習生,博得在地信任

他問當地養殖漁民,為什麼現在都不養魚了?原來,養殖業正面臨世代斷層危機,老一輩仰賴人工、缺少系統性資料紀錄,難以傳承;也因為太辛苦,每幾小時就要巡1次魚塭、全年無休,不希望下1代回來接班。另一方面,想進這行的年輕人,卻因為缺乏經驗,難以跨入。

在連唯証眼裡,這些問題都可靠科技解決。「只要能把產業裡的重要參數數位化,就能複製成功、避免失敗,加速產業發展。」他說。這也是半導體產業給他的思維。

但看見痛點還不夠,他更務實分析市場。

從台南七股出發,他瞄準的是,占全球約8成漁獲量的中國和東南亞市場。

當漁獲量越來越稀缺,「魚就是海裡的黃金,」他說,因此需要透過科技升級養殖技術,就像最具代表的挪威鮭魚養殖業,人均年產值高達新台幣2千4百萬元,是台灣製造業的約3倍、半導體業的約1.3倍。

但,挪威無論氣候、水溫都與亞洲不同,解決方案無法通用,這正是他的機會。

於是,4年前,連唯証捨棄百萬年薪、離開工作4年的半導體大廠,與原本在科技業做海外業務的太太邱禹韶,攜手成立海盛科技,再次回到台南。

其實光看外表,很難相信皮膚白淨、帶著眼鏡的連唯証和邱禹韶,是徹頭徹尾的「戶外咖」,不只泛舟、高空跳傘、攀岩樣樣來,更在鯨鯊相伴的大海裡求婚。只是,要打進養殖漁業,對這2位熟悉大海的科技新貴,仍是挑戰重重。

「我們一開始想得很簡單,」連唯証回憶,他們先參考國外漁業用什麼最新科技,自己做出產品,再向漁民推銷說應該用這產品。沒想到,卻遭漁民反問:「沒養過魚的人,憑什麼來教我怎麼養魚?」

再加上,突然有陌生人找上門,也讓漁民起疑心:「是不是來偷魚或探聽什麼。」對於要放在水裡的物聯網設備,也擔心會不會有毒?會不會漏電?魚死掉算誰的責任?

「最難的就是信任感!」連唯証說。

信任,只能靠時間和互動累積。他們花了約1年當漁民的「免費實習生」,學餵魚、收成、看水色判斷水質等養殖知識,觀察工作流程,最多1家登門超過10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