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每一步,都有血跡斑斑的歷史…她在柏林巷口裡的小學,遇見最溫暖有力的轉型正義

2019-06-19 15:33

? 人氣

小學外紀念猶太會堂遺址的碑坊。(圖/想想論壇)

小學外紀念猶太會堂遺址的碑坊。(圖/想想論壇)

施納柏格區(Schöneberg)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西邊,在東西德分裂時期,這裡曾是西柏林的行政中心。在冷戰時期,美國總統甘迺迪拜訪西柏林,他站在施納柏格市政廳的陽台上,發表了一場歷史性的演講。其中許多段落成為名言,如「自由有許多困難,而民主亦非完美」(Freedom has many difficulties and democracy is not perfect)、甘迺迪用生澀德文說出的「Ich bin ein Berliner」(我是一個柏林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走在今天的施納柏格區,隨意轉個彎便可聽到孩子們在公園中的吵鬧笑聲,不起眼的各式小店藏在巷道中,咖啡廳的老闆熱情地招呼著坐在外頭瞇眼享受陽光的客人,公車站旁的亞洲小吃店內坐著都會味十足的年輕人,熟練地用著筷子夾壽司。

(圖/想想論壇)
1963年,美國總統甘迺迪(陽台演講台正中央的背影)在於施納柏格市政廳演講時的盛況。(圖/想想論壇)

拐進某個綠意盎然的巷口,看到一所小學,乳白色的外牆上簡簡單單地寫著校名:略克尼茲小學(Löcknitz-Grundschule)。當我抬頭望向校門口前的那盞街燈時,愕然發現上頭掛了一塊白色牌子,寫著:「柏林所有地區辦事處受到指示,立刻將市立學校的所有猶太籍教師停職」,右下角則是日期:「1933年4月1日」。

這段文字不帶絲毫感情,卻又那麼令人感到心驚。1933這個年代,獨裁者希特勒正在權力顛峰,納粹主義儼然成為德國政治主流。我怔怔地站在牌子前,這時一位五十出頭的太太走到我身邊,主動開口問我:「妳第一次看到《追憶之地》(Orte des Erinnerns)嗎?」

我訝異不解地看著她,她指指牌子,問我「妳剛搬來這裡嗎?」我答道我來此旅居幾週。她露出一個溫暖的微笑,「那就是我們的新鄰居啦!我正在散步,妳要不要跟我一起繞繞,這裡的每一步都有歷史背景呢!

結果,這一走就是一整個下午。

住宅區中隨手拈來的歷史記憶

(圖/想想論壇)
掛著愛因斯坦著名公式的陽台便是大科學家的故居。(圖/想想論壇)

穿梭在這個年輕有活力的區域,卻又能夠感受濃濃的歷史氛圍。二十世紀初,著名建築師Georg Haberland在此建造了一棟棟美麗的建築,吸引了各界名流在此置產。住民當中不僅有富裕的中產階級,也有名人如科學家愛因斯坦、作曲家布索尼、導演比利懷德等等,愛因斯坦在此的故居現在也還有房客居住呢

一個世紀過去了,今天在房屋外牆上也能看到牌子,介紹哪位名人曾住在這棟房子,也會毫不掩飾地解釋他因為不符合納粹政府的思想而受到迫害。在街角散步時,在地上也不時會看到紀念納粹時代犧牲者的絆腳石。

1909年,當時的猶太籍居民蓋了一棟猶太會堂。納粹政府上台後,對猶太籍德國人進行一連串迫害,許多人消失在集中營,或是被迫拋下一切逃離德國。這個教徒心靈寄託的地點在納粹時期經歷大量的搶劫和破壞,戰後被拆除,現已不復見。猶太會堂的遺址上有所學校,原來就是我在巷口中經過的略克尼茲小學。小學操場的籬笆外、人行道邊立了一塊紀念碑,敘述著這段歷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